胜利油田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与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及油公司等单位承包开发区块新模式,推进难动用、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动用

    记者 徐永国 王维东

    5毫米油嘴自喷,日产油7吨,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原本难动用的牛89-斜3井的压裂效果远好于预期,真正实现了“盘活油气储量资产、推进增储建产和效益开发”的目标。这种产量越高、收益越大的合作模式,极大调动了合作双方——现河采油厂与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的积极性。

    无人问津的低效资源变身大受欢迎的香饽饽

    现河采油厂未动用储量高达9200万吨,受开发成本限制,短期内无法做到全面高效开发。一季度,该厂以“盘活油气储量资产、推进增储建产和效益开发”为目标,拿出27个区块近7000万吨储量“招亲”。

    通过与油公司合作动用一批、与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合作撬动一批、与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研究一批、与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承包一批及采油厂内部治理一批,全面推进低速低效储量实现效益开发。

    最近一段时间,原本属于该厂无人问津的低效无效油气资源变身大受欢迎的香饽饽: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盯上了采油厂被誉为老大难的难动用储量,意欲吞下几千万吨的难动用储量;油公司携重金主动敲门谈合作,4家油公司和6家采油厂签下未动用储量合作开发合约;研究院牵手采油厂,计划今年拿下15个低效区块进行整体治理;采油厂内部也摩拳擦掌,竞相拍下低效油水井治理项目。

    独自探索未动用储量变为合作开发实现产量突围

    2013年~2017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从2720万吨滑落到2340万吨,单位完全成本上升14%。

    产量维持较为困难并不意味着油田资源枯竭。胜利油田探明未动用和控制未动用储量高达7.9亿吨。探索未动用储量开发不仅能够盘活存量资源,而且能降低成本,实现油气资产的保值增值。

    本着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胜利油田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探索未动用储量合作开发,发挥工程公司一体化优势,创新工程技术,实现未动用储量的效益开发。

    2018年,胜利油田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合作盘活6300万吨未动用储量,产能建设80.8万吨,当年建成38.4万吨。

    与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不同,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过工艺技术的集成创新实现了采油厂低效区块的效益开发。

    压裂、防砂、注水、稠油等技术分散在不同部门。以前,大家各自为战,油水井出现病症,满足于一时治标,不求长远治本。如今,工程技术研究院不再局限于局部油水井的治理,而是从整体对油藏进行把脉问诊,集成技术创新,由过去的“单井技术选井试”向“区块集成技术治”转变,从“开处方”向“求疗效”转变。

    单纯挣工程款变成一起挣效益油

    2018年,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对渤南油田义176区块部署的两口新井实行总包,新井投产,初期平均单井产油37吨。仅这两口井,去年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效益分成1000多万元。

    根据协议,未动用区块和低效区块承包经营实行的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储量的采矿权、资产权属不变,乙方拥有储量的经营权,增量部分双方按比例分成。由于有了做大产能的共同目标,合作开发让甲乙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双方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增量博弈,实现了从单纯挣工程款到一起挣效益油的转变。

    胜利油田油气管理中心副主任廖成锐直言,推进内部开发区块承包经营,打破了各家单位画地为牢的格局,有利于统筹盘活油田的储量、技术、人力、设备等资源资产,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未动用储量的效益开发,同时倒逼承接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大幅降低成本和盈亏平衡点,创出低成本发展的新路子。

    2018年,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承包了采油厂4个区块的整体开发,累计增油1.34万吨,区块综合递减率集体实现负增长。

    随着未动用区块和低效区块的突破,如今,很多原本由采油厂自主开发的区块也相继寻求承包经营合作,以期实现产能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