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明/摄 杨延平 杨华/文

天然气分公司天津LNG接收站
到天津LNG接收站采访时,该站的副总经理黄华和其他同志多次提到李德泉“60个小时夙夜不寐”的故事,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几次问黄总:“德泉在哪儿?”黄总耐心地告诉我:“今天有船,他正在组织接卸船,暂时还脱不开身。”
采访的第二天上午,我正在培训中心观看LNG特性演示,突然发现旁边出现了一个中等个、黑脸膛、挺壮实、穿红色工服、戴白色安全帽的小伙子。“您好,胡老师,我是李德泉,听同事们说您找我。”
如果不是自报家门,让人很难将其与3项省部级奖、8项司局级奖获得者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员工,却像一颗螺丝钉,顽强地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守护着国家洁净能源供应设施。


8月8日,李德泉带领岗位员工接卸来自尼日利亚的气运之河号LNG船的液化天然气。
“不行,不行,不能采访我,成绩都是大家一块干的。”听说我要采访他,他连忙摆手,黑脸膛激红。我告诉他,不要着急,持续攻坚创效需要标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家齐心协力增产增效,他这才同意进行采访。通过聊天,知道了这个黑脸膛今年33岁,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专业硕士毕业后,就到了天津LNG接收站工作,全程参与了天津LNG接收站的建设和投产运行。
在天津LNG接收站工作的8年里,一直扎根一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每遇到生产设备异常,必定亲自到现场组织处置,在“摸爬滚打”中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


“李主任很爱钻研,是我学习的榜样。”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大型LNG储罐预冷是天津LNG接收站自主开车投产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没有外国专家指导的情况下,作为储罐预冷主要负责人,他在两台储罐预冷的60多个小时里坐镇中控,夙夜不寐,一刻不停地进行温降、流量的计算。在最初预冷未达到预期的情况下,他大胆预测,准确研判稳降拐点,确保了预冷按计划推进。凭着精湛技艺和至善至美的工作态度,1#储罐预冷比计划提前15小时结束,一组完美的温降曲线显示在中控室的大屏幕上,被专家称之为“教科书式”的预冷。



李德泉在生产指挥中心调动LNG接卸工作。
遇到新情况,李德泉能够较快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并提出清晰的解决思路。
面对天津LNG接收站冬季投产期间锅炉、火炬等需先行投用燃料气缺乏的问题,他组织投用临时燃料气系统,解决了火炬、锅炉的燃料气问题,为安全投产创造了条件。
二期气化扩能投产期间,如何实现与一期系统的稳妥衔接没有任何的经验可借鉴,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组织工艺技术人员反复优化、仔细推演。那段时间,他连续住站半个多月,白天扑在现场,晚上热烈讨论,脑力激荡,完善投产方案。付出就会有收获,他牵头制定的利用I泵泵筒、一期低压汇管进行液氮预冷和LNG填充的方案,以其安全可靠、构思巧妙,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为二期气化扩能投产一次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积极摸索总结运行经验,创造性的采用IFV+SCV组合的模式,实施冬季IFV工艺参数“卡片”操作。通过动态调节、监控,将冬季海水出口温度控制在0.5度,从而将IFV运行截止时间由常规的12月中旬延长至12月底,在降低CO和氮氧化物排放的同时,半个月节能1500余万元。


就是凭着一股钻劲儿、一股韧劲儿,李德泉和同事们创造了LNG接收站首船在港时间最短等多项记录,安全平稳实现中国石化LNG接收站的首次自主投产。
他撰写的《国产BOG高效再冷凝器运行分析》、《研究一种地面火炬放空量的计算方法》等论文在有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联合研究的《大型LNG储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外罐壁施工质量控制》课题获得中国石化一等奖。在2017年的业务技能竞赛中,李德泉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一举击败众多参赛选手,夺取了竞赛金牌。

李德泉和同事们用辛勤的付出迎来了新一轮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