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我是52年前从青海石油管理局调来的,种过地、当过兵,苦出身的人,更能体会到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和辛勤劳动创造。”今年84岁的全国劳动模范姚在桐,讲起齐鲁石化建厂初期艰苦创业的故事,真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1969年,32岁的姚在桐响应国家号召,从青海来到齐鲁石化炼油厂金工车间当了一名车工。当时正值炼油厂建厂初期,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两个班12小时对倒,车间的活又忙又累,时间要求紧,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配件加工出来。”姚在桐回忆。 当时,姚在桐一家住在炼油厂招待所临时房,房顶是油毡纸,墙壁四周用篱笆糊上泥。冬天没有暖气,每天要早起来生炉子做饭。 1977年,姚在桐担任了车间冷加工施工员。当施工员不仅要看懂图纸,还要掌握车、钳、铣、刨等技术。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凡是认准了的事,不达目的不罢休。 基础差、底子薄不怕,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缺少技术书籍,他就到处借,实在借不到就去外地买。 一有空余时间,他就埋头攻读钻研。姚在桐如饥似渴地通读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专业书籍,结合工作实际,写下了厚厚的一大摞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学习、钻研,他很快便掌握了施工员所需的十八般武艺。 “那时条件艰苦,但为了石化事业,大伙儿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每天干到很晚,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第二天起来接着干。”姚在桐说。 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1982年和1984年,姚在桐先后两次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工作期间姚在桐养成了早出晚归的习惯,每天早上7点到班上,晚上10点左右回家,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 同事们曾编过一个顺口溜:车工两班倒,班班见老姚。年轻时的姚在桐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每天不知疲倦、加班加点地工作。 “他这个全国劳动模范,是流血流汗、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难题,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效益,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同事们这样评价。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当年,48岁的姚在桐却主动自学设备维护技术,为了早日掌握新技术,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查阅资料和设计卡具上,有时在单位一鼓捣就是半宿,实在来不及回家,他就在办公室打个盹,稍微休息一下,第二天仍精神抖擞地干他的老本行——冷加工。 姚在桐像着了魔一样,刻苦学习、钻研设备维修、抢修新技术,他一边干、一边学、一边摸索,技术逐渐成熟起来,水平越来越高。 1986年正月十五晚上,正是闹元宵的喜庆日子。刚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寒冷。公司一条汽油管线法兰焊口突发穿孔,情况危急。如果装置停工处理,损失巨大。 姚在桐迅速赶到现场,在凛冽的寒风中仔细测绘、制作卡具,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终于解决了问题。事后经核算,他为厂里挽回了117.8万元的损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数目。 姚在桐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一整套设备维修操作规范。多年来,他经历了无数次急难险重任务考验,做到了过程安全、质量可靠,不发生次生事故。 “这是我给孙辈们拍的照片,前几年我买了一台单反相机,自学摄影技术。”姚在桐一边翻着相册,一边说。 退休后的姚在桐继续发挥余热,近年来,他多次应邀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多家单位邀请他去授课,他讲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再加上善于总结、归纳、提炼,讲得深入浅出,很受欢迎。不仅外出授课,他还先后为齐鲁化工职业学院的学生举办了3次培训班。 “别看年纪大了,我是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姚在桐说,人不能忘本,一定要爱国家、爱企业,更要牢记历史。 (赵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