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如何在压裂作业前判断能形成怎样的裂缝?如何在压裂作业后判断压成了怎样的裂缝?当时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两个问题,恨不得修炼一双千里眼,去地底下看一看。”近日,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主管张驰,谈起攻关《涪陵页岩气水平井压后效果评价技术研究》项目时说道。 《涪陵页岩气水平井压后效果评价技术研究》是中国石化科技部2020年重点科研项目,可有效指导涪陵页岩气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31岁的张驰是项目牵头负责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压裂试气技术攻关,拥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也曾带领技术团队获得多项科研创新成果。然而,在这个项目刚开展攻关的时候,就出现了难题。 张驰和科研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建立的裂缝扩展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存在巨大的偏差。“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水力裂缝的扩展受到多项因素的共同影响,如果出现明显的偏差,肯定是有部分关键因素没有考虑或者是现有的计算模型参数设置有误。” 张驰分析清楚工作障碍后,请教行业顶尖专家,并组织科研力量开展了长达数月的室内模拟实验,终于明确早期地质建模没有考虑页岩层理裂缝和射孔摩阻,导致模拟结果出现偏差。因此,他针对性优化调整原有模型,模拟结果准确性大幅提升,解决了第一个难题。 紧接着,张驰又面临第二个难题:如何判断压裂后的气井形成怎样的裂缝?在早期开发中,可以通过施工曲线以及G函数分析进行定性评价,从而对后期的压裂工艺进行指导。但随着涪陵页岩气田进入开发调整期,尤其是多层立体开发实施后,单纯的定性评价已难以满足压裂评价的需求,需要定量解释裂缝控制的长、宽、高。微地震等裂缝监测方法虽能提供指导,但是费用较高,很难在所有气井进行推广应用,这让项目研究一度陷入困境。 在一次微注入测试验收会上,当张驰听到试井专家对机理的讲解后,突然有了灵感,感觉该方法可以应用到本项目的攻关中。“可以通过停泵后压裂液漏失情况,去完整解释压裂裂缝的面积和长宽高。”张驰想到这里,立刻联系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专家,组织联合攻关,优化原有的试井计算模型参数,并结合页岩储层压裂认识及裂缝监测结果,建立多裂缝反演模型,实现了对水力裂缝的定量化解释。 通过持续的创新攻关,该科研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石化总部验收。与此同时,基于该项目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计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6项,形成中国石化专有技术两项,发表中文核心论文2篇,基于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开展的科研项目获得202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慧 葛梁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