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不惧酷暑见,就怕湿热变,出门就流汗,迈步湿成片……”这就是沙特的夏。 每年的6至9月份,撒哈拉沙漠就变成了“炼丹炉”,近海的地方,因湿气大,成了“桑拿房”,空气温度直逼55摄氏度,地表温度达到了70摄氏度,再加上钻井设备和循环泥浆的热量辐射,华北石油工程五普钻井分公司SP306钻井队的所有岗位都承受着不同方式的“烹饪” 加热,汗渍的白配上石油红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 蹲“鏊子”上修泵 “3号泥浆泵的2号缸有刺漏,需要停泵检修,听到请回答。”6月1日14点左右,二班副司钻娄军委在对讲机里呼叫班长。 征得班长同意后,井架工江乐毅开作业票;钻工小李准备大锤、撬杠等配套维修工具;娄军伟倒闸门,一个眼神就完成了默契的分工。 一切就绪后,江乐毅拿着大锤猛砸插入缸盖的圆钢,十几锤下来,汗水就顺着帽檐滴。打开缸盖后,油基泥浆的蒸汽迎面扑了出来,沿着护目镜缝隙熏的眼睛一直流泪,水蒸气把眼镜片糊的像是结了白霜,江乐毅摘掉眼睛,随手在腋窝下抹了一下,刮掉附着在上面的小水滴。 为避免泥浆烫伤,江乐毅带上厚厚的橡胶棉手套,深入滚烫的泥浆去拽凡尔体,抓牢后,快速往外拉,不足10秒的时间,手背烫的生疼,本能反应让他第一时间摘掉手套,紧接着,娄军委拿起水管对着他的右手冲,确保快速降温。把拆掉的凡尔体洗刷后,刺漏的结果和预判完全吻合,随后进行清洗、安装新的配件。 此时,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泥浆泵液力端缸盖的温度达到了87度 ,内部凡尔体、阀座温度更高,再加上另外两台泵辐射出来的热量,人蹲到泥浆泵上干活,就像站到了煎饼的鏊子上。30分钟的时间,修泵的三人组像水洗的一样,汗水顺着裤脚流,连袜子都被浸透。 捧“砂锅”换管线 5月30日21点,井队机械师巡检时,发现辅助刹车的冷却回水管线刺漏。此时,钻台正在准备下钻,如果刹车不能及时冷却降温,下钻时很容易造成刹车失灵等严重后果,如果停下来进行更换,就面临着扣除日费的损失,必须抢到下钻之前恢复使用。 开作业票、去生活区喊举升车司机、把线管拉到现场、准备绳子、榔头等工具,带班队长李帅恩调动了一切力量。 “赵举朋、田坤你们俩坐着举升车上去,用绳子拴紧水管的母头,王新波你们拽紧绳子的另一头。”李帅恩边简单的分工,边用手电的光束比划着人员站位。 “一、二、三,拉!”要想把接近400多斤的钢编水管拉到10米高的钻台面,必须上拉下托。田坤后背靠着举升车护栏,用尽全力抱紧管线,肚子和腿紧贴着管线,以增大摩擦力,探照灯下,能看清田坤脸上的汗水顺着风飘洒。 由于空间太小,拎锤的摆幅只有30多厘米,进出水管线距离不足20厘米,为避免误操作,赵举朋只有侧着头才能看清由刃的砸点,连续砸了20多锤才松了半扣。 “给我递一瓶自来水和抹布,我把手套弄湿,再裹上抹布,接头烫的像个‘砂锅’,我把手套弄湿再卸。”由刃砸松后,接头连接处不断渗漏60多度的冷却水,渗进手套就会烫伤皮肤。湿手套上裹上湿抹布,赵举朋采取的双层保护措施立竿见影,旧管线拆了下来,10分之后,新管线以相反的安装的程序投入了使用。 站“蒸锅”里配浆 “湿热并不可怕,泥浆的熏蒸最要命。”泥浆工王新波感触最深。 进入六开后,油基泥浆出口温度均在85度以上,泥浆罐变成了一个“大蒸锅”,柴油和药品的蒸汽顺着网格板往上蹿,整个罐区烟雾缭绕。专用口罩、双层护目镜、面罩的全方位防护,还是被熏蒸的流泪,加上围裙和配浆胶鞋,王新波被裹成了“粽子”,黑色粉末不断地被湿透的工作服粘附,一层又一层。 药品托盘离漏斗平台3米左右,双手合抱50公斤的药品,对于王新波来说比肩抗更为快捷。由于配浆平台空间很小,只能将袋装药品的三分之一搭到平台的棱角上,再用左胯顶住大部分的重量,防治袋子滑落。右手用刀片在最下端划起‘十’字,并顺势上提,药品全部滑落到漏斗里。为避免框架碰头的风险,王新波必须立起脚尖的同时后仰 ,尽量提高袋子的底部,确保药品倒的一干二净。2个小时,这样的动作重复了110多次后,王新波手指有些发麻,发酸的脖子开始僵硬,就趁着拧开水杯的间隙,习惯性地抖抖肩、扭了扭脖子。 此时,沙尘和白色的药品沫被风卷着,围着漏斗打转,整个配浆区埋没在浓烈的尘雾里,王新波第一时间用袖口遮住水杯口,又快速拧上杯盖,示意叉车送下一托盘药品。 配完6吨药品,眉毛、耳朵、额头等一切粉末可以渗进的皮肤上,不是沙土就是药品沫,黑色药品糊满了眼眶,王新波来不及擦掉“熊猫眼”,就拎起大水杯“咕噜”了起来。(任海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