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人物频道 >>> 一线故事
 

“再打200米”:吹响功勋井畔的创新号角

2021-06-09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石化新闻
 

  雨后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空气清新。纯净的蓝天白云下,屹立着西北油田第一口功勋井——沙参二井,一旁的石油群雕展现着当年敢死队员抢险保产的画面,一种磅礴的石油力量呼之欲出。

  在与沙参二井仅1千米的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徐明创新工作室”里,徐明正带领创新骨干攻克采气井水合物冻堵难题。墙上“再打200米”的红色大字,彰显着这支创新团队攻坚啃硬的信心和决心。

  “再打200米”是沙参二井喷涌油气的动力源,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将“再打200米”里蕴藏的文化基因注入创新工作,以永不放弃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勇气、攻坚克难的决心,把“徐明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为创新圆梦的舞台。

  “‘再打200米’,代表一种硬骨头精神,一种匠心传承!我们的创新工作室就是在这种不服输的石油精神激励下,不断创新突破,解决难题。”雅克拉采气厂党委书记陈中说。

  “油气不出,攻坚不止”“难题不解,创新不停”

  1983年4月,西北石油地质局在雅克拉构造上部署了沙参二井,由6008钻井队施工。1984年8月23日,钻至5363.5米时见到目的层,却没有油气显示。有人疑惑,有人气馁,还有人提出停钻建议。

  经过慎重的科学分析,石油专家作出决定:接着打,再打200米!

  1984年9月22日,当钻头钻至5391.18米时,油气如脱缰野马喷涌而出,日产原油1000余吨,天然气200余万立方米,这成为西北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的起点。

  2000年,18岁的徐明技校毕业走进雅克拉,在戈壁的风沙中开始磨砺青春。

  在沙参二井旁的戈壁滩上,一串串的车辙和足迹踩踏出的荒原小路,就像戈壁肌肤上裸露的毛细血管,把散落在大漠的采气树连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如今,39岁的徐明已在这条巡井路上行走了21年。由于技术过硬、喜欢钻研,常带着班组员工捣鼓发明创新,成为厂内外闻名的“创新哥”。

  2013年4月,雅克拉采气厂“徐明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他们将老石油不服输的硬骨头精神提炼为“再打200米”,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竟成为创新工作室破解难题的动力之源。

  “油气不出,攻坚不止”,这是石油前辈的精神引领;“难题不解,创新不停”,则是“徐明创新工作室”的不懈追求。

  创新,一头连着难题,一头连着生产。徐明创新工作室为难题“牵线”,为绝活“搭桥”,把烦琐变简单,使操作变先进,让低能变高效,使创新成为解开油气难题的金钥匙。

  而大家眼中的徐明——“心眼子比石头实,脾气比牛还犟,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他话不多、词不丽、手不停、脚不歇,经常组织技师团队里的创新骨干奔赴基层井站,携手岗位员工聚集油气生产中的难题进行攻关。

  5月10日,徐明和创新骨干刘文杰、王玉杰、张海前往雅克拉集气处理站“登门问计”。该站的班组员工反映,在为5台西气东输压缩机补防冻液时存在安全风险。他们和岗位员工一起商讨方案,并就改造护栏的细节进行画图分析,很快拿出了解决方案。在百日安全无事故行动期间,创新骨干共拿出了8项小发明、小革新和先进操作法,创效26万元,解决了25个生产难题。

  上班21年来,徐明身上的光环无数: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西北油田杰出青年、技能标兵、创新能手、中石化技术能手……“这些光环,都是在‘再打200米’精神激励下取得的。”徐明坦言,他带着创新团队最大限度地把创新和难题精准链接。

  解决生产上的难题,徐明全力以赴创新创效;解决员工生活的难题,徐明倾心注入满腔温情。

  2020年初,新冠疫情袭来,由于道路封锁,防疫物资紧缺,戈壁滩上“一罩难求”。徐明和创新成员通过上网查资料,淘器材,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紫外线口罩消毒器”,很快解决了口罩不够的难题。

  对于坚守在戈壁的兄弟姐妹们来说,徐明的创新不仅是智慧的结晶,更是疫情下被守护的那份温暖。

  汲取创新力量,功勋井旁践行工匠精神

  24年前,王玉杰是6008钻井队的一名钻工,大漠施工的艰苦让他情绪低落。直到有一天师傅告诉他,6008钻井队是打出功勋井的“敢死队”,听了火海抢救沙参二井的感人故事,他不禁泪目。

  随后,王玉杰苦学技术、练实操,全身心投入工作。2004年,他来到雅克拉采气厂管理一区后,沉下心来学习采油采气技术。

  当时的徐明已是西北油田“技术能手”“安全标兵”,他为王玉杰传授比武诀窍:“‘功图分析’要如庖丁解牛,在反复操练中达到自然而然的熟练程度;‘调平衡’要学百步穿杨,于苦练中洞悉设备的关键因素。”在徐明的悉心指导下,王玉杰捧回了“技术状元”的桂冠,获得了西北油田“十大技能标兵”的荣誉。

  徐明和王玉杰有个共同点,都精通各种工艺、流程、设备,遇到难题都喜欢动脑筋,他们用创新思维和巧方法、小窍门解决生产难题上百个。

  为了解决西气东输压缩机组的加油难题,两人借鉴站内管道输送的工艺特点,发明了“西气东输智能加油系统”。一根管线穿墙而过,一端连接压缩机组的润滑油加注口,另一端连接油品间的一台微型电动油泵,原本需要13个人费力才能搞定的工作,变成了两个人配合就能轻松完成。只要启动机泵开关,晶莹的油品就顺着管线,乖乖地流进了压缩机油孔。

  “使操作变先进,把烦琐变简单,让低能变高效。”设备岗的刘峰一提起这个创新发明,就佩服得不得了。

  “徐明创新工作室”成立之际,王玉杰自然而然成了首批创新技术骨干。他每次走进创新工作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再打200米”的大字。

  “‘再打200米’,短短5个音符,却如军令、似号角,让人一下子热血沸腾,浑身干劲十足!”王玉杰和创新成员一起,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把自己化作那一颗钻向5391米的钻头,全力以赴践行工匠精神,齐心协力攻克雅克拉气田的难题。

  去年12月,雅克拉污水站原流程没有应急走向流程,发生污水管线腐蚀刺漏。徐明和王玉杰急忙奔赴现场,寒冷的戈壁滴水成冰,但兄弟俩却一头汗,两手油,干得热气腾腾,最终解决了难题。

  搞创新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高度在前面等着。

  当创新遇到瓶颈时,王玉杰总喜欢来到驻地旁的沙参二井旁坐一会,似乎能听到37年前这口功勋井呼啸而来的油气流声,眼前闪现出6008钻井队敢死队员面对滔天热浪,义无反顾冲向火海的豪情。

  他觉得,和当年的火海相比,眼下的困难,都不算什么。

  传承石油精神,把创新工作室打造成青工圆梦的舞台

  杨阳是一名“油三代”,他的父亲杨红山就是6008钻井队“青年突击队”的敢死队队员。当年,他和13名兄弟冒死冲向火海,一周内扑灭了26次自燃起火,保住了沙参二井。

  2011年,大学毕业的杨阳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走进雅克拉采气厂,奔赴管理一区安全监督的岗位,他一干就是6年,机灵好学的他瞄准安全、工艺、电气中的难题,和创新骨干一起搞发明革新。去年“七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走上了HSE管理岗位。

  和杨阳一样有创新梦想的青工,分布在雅克拉采气厂的各个岗位。32岁的孙柏林就是其中的一个。

  已成为井下作业工艺领域“创新能手”的孙柏林,2011年刚入职时却是个“门外汉”。他被分到开发研究所井下作业组时,副所长陈彪是他的师傅,拜师仪式上,他握着师傅的手,被硬邦邦的老茧硌手。师傅笑道:“老茧,是搞创新一点点磨出来的。”

  只要在岗,陈彪坚持“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他经常和孙柏林说:“创新不是让你在办公室里‘秀’技术的,必须到生产一线去,到现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看看井下的落鱼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巧来打捞。”

  看着荣誉墙上一个个闪光的奖牌,和身边一个个搞研究、勤琢磨的身影,孙柏林心动了,身处其中,有一种“被拽着向前跑”的感觉。

  去年,DLK9井因测试时落鱼掉入井内,油管堵塞,影响施工进度。作为现场监督的孙柏林感觉从来没有过的棘手和沮丧。

  党支部书记李建伟和陈彪火速带着黄杰、于建,跟孙柏林一起,配合施工单位打捞落鱼,在打捞至3000米左右时,井下1800米长的钢丝落鱼遭挤压形变,打捞陷入了困境。大家经过分析,建议加工一支“穿云箭”,随着下放钻具的加深,密密麻麻缠绕得像个“毛线球”的落鱼终于打捞了上来。

  陈彪告诉他:“解决难题要靠创新,心要静下来,脑筋转开来,眼睛擦亮来,耳朵竖起来,袖子卷上来,双腿迈出来。”

  “原来我性子急、声音冲、做事糙,如今学会了耐心细致地琢磨创新。”事后,孙柏林和大家总结出了“3+3”复杂落鱼处理技术措施,创新“铣锥扩眼”工艺腾空出世,成功捞出“刀削面”油管串、“啤酒肚”RH封隔器等多级复杂落鱼300余米。

  在创新的路上摸爬滚打,孙柏林的《非常规复杂落鱼高效处理技术》获西北油田技术革新与改造一等奖,如今他已经有8项创新成果获奖。

  2017年,孙柏林代表西北油田参加井下作业工大赛,凭借扎实的功底和过硬的技能,喜获一枚铜牌。

  “一手紧握创新工具,一手捧起金色奖牌”,站在领奖台上的孙柏林思绪万千——创新,原来是自己圆梦的舞台。

  时光的表盘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着创新的进程。

  2020年,雅克拉采气厂成立“科技项目管理委员会”,为有创新梦想的青工打造技术革新的绿色通道,他们组建了涵盖生产运行、安全生产、勘探开发等5个专业的小组,创新项目从以前局限于现场操作,扩大到区块开发、油气处理等领域,发动青工加入徐明创新工作室,学技术、练绝活、搞技改、破难题,极大地发挥了创新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效益。

  “有了‘再打200米’精神的传承和引领,我们创新工作室来了一批肯钻研、爱琢磨的好苗子,多了一批年轻的能工巧匠,创新成果更多了。”看着创新工作室里每天都热气腾腾、生龙活虎的样子,徐明很欣慰。

  (单旭泽)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