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12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晴天烈日照身上,雨天穿越湿衣裳;白天累得腿发软,晚上还有资料忙;荒野磨炼地质兵,勇斗深山探粮仓;勘探之路无止境,恰是乘风破浪时。 近日,采访勘探研究院川东南研究室从野外归来的科研人员,所有笔者眼中的惊心动魄,在他们眼里早已波澜不惊。 采访过程,像是平行的时空里,带领着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的坚守与情怀,从回忆中慢慢流淌出来,温暖了他们自己,也温暖感动了听故事的人。 “60”后被圈粉。“60”后罗任辉和分公司专家、第二任队长张桂权,和因功底深厚,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被“90”后队员们“圈粉”。 置身于川东南连绵的崇山峻岭之间,寻找常人看来很不起眼的岩石,凭着榔头、罗盘、放大镜等工具,他就能准确分辨出五花八门、成百上千种的岩石,要学会这些,却非一日之功。 队员们说,专家和罗师都有个好习惯,看得特仔细,做事特有耐心,每个剖面的最关键的移层-接层难题都被他们轻易解决;积极传帮带,如怎么测量产状、怎么观察剖面,怎么分层等知识的传授、示范,按规范要求,手把手教;最艰苦的地方先上,“爬坡过坎”总冲在前面… 张桂权说,野外工作,他们各自有着不同凡响的使命,传承石化精神、团结协作、奉献担难,是本分而已。风雨雷鸣、毒虫毒蛇不期而遇,是常有的事情,在前面开路,保护年轻人,剖面精细描述,进行针对性指导,培养年轻人,是责任而已。 “累并快乐着。”支部书记、第一任队长潘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克服感冒,带着干粮上山,还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伙伴们…… 他说,踏勘如同在大山里寻宝,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在找到好苗头的时候,整个人浑身上下都热血沸腾,特别有成就感。 虽然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程无休,端午节也不例外,连续几天冒着大雨干活,每天2万步以上,可李让彬说,作为科室负责人,要设计勘探路线,通盘考虑,全面把控,有序分工,虽然平时缺少锻炼,有些体力不支,但最终“登顶成功”,找到了勘探对象和目标,累也值。 他们都没经验,可张专家不仅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如风化壳的识别、古岩溶的识别、沉积相的观察等,还吃苦在前、任劳任怨,是年轻人的榜样,这种石油石化精神的传承,为这次任务超额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呢,咋不见了。”“拱进3-4米高的植被里,人都找不着。”说起预备党员曹环宇,大家点赞,别看他个子小,看似文弱,实为狠角色。因为血型缘故,蚊虫最先袭扰他,荆棘也不放过他,即使对蚊虫有阴影,但硬是把野外安全做得规范,这次能超额圆满完成任务,与他超强的业务能力密不可分。 曹环宇说,山路崎岖坎坷,蚊虫野蜂狂舞,野外困难是不少,可不管植被有多深,都要想办法找一个点“拱”进去,多看多敲,才能找到关键岩性。每当测完一段剖面、完成一条路线,或从背回来一块块石头里,发现一个地质线索,解决一个关键地质问题,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阿黄,天天见。”爬山、观测是每天的必修课。入党积极分子李炳弢,出工第一天就遇到个另类“下马威”——巧遇“阿黄”。深山里除蚊虫多,看家护院的“野狗”也多。因小时候被狗咬过,李炳弢最不愿见“阿黄”。可你越怕见,“阿黄”越想和你亲近,即使有“打狗棍”,有斧头镰刀,可这个恐惧心理要克服,也是件不容易的事;自诩体质不错,每天不停“赶路”,刚开始还好,时间久了,大家全靠意志撑着。 “成为优秀的地质人。”奔赴在深山老林里,探寻天然气的“足迹”,非常考验“内功”。高俊杰说:“专家和师哥们展现出来地再苦再累也要做好的敬业精神、精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钉钉子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石化传统,让我感动,值得我好好传承和弘扬。作为新人,能在师傅们毫无保留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勤敲、勤问、勤观察、勤思考的实践中,提升了内功,为川东南的油气勘探,奉献智力、体力和耐力,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库里有“粮”,心中不慌。勘探科研人用浸透汗水的岩石,践行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谱写了一曲砥砺奋进的勘探之歌。 (贺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