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04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8月2日早上5点多,沙尘开始肆虐,铺天盖地地充斥着整个中东大漠。粒大的沙石把营房的外墙拍打得“沙沙”响,井架上的生命线绳索不停地在风中摇摆,不时地撞击横梁。 操作室,华北石油工程司钻赵翔左手推上辅助刹车手柄,右手握紧刹把控制下放速度,紧接着操作顶驱的前倾按钮,中部单根的公扣准确无误插入鼠洞里的钻杆母扣。此时,外钳工赵举朋已经合上液压大钳的移送气缸手柄,5秒后,操作抱紧气缸至锁紧位置,低速对扣、高速带紧、再切换至低速把扭矩紧到规定的数值,松开钳子。 同时,司钻上提钻具。气动绞车拉起86号单根至钻台面。王新波松开兜绳,双手合抱钻杆本体,扶正下放到鼠洞里。“一连串的动作在130秒内完成,1个小时组合8到10柱钻具”,监督的要求被这个班组控制得恰到好处。 “风沙再大,我们不能停。”副司钻邹军庆在井口给大家加油打气。 虽然都带上口罩和护目镜,蒙上了面罩,但无孔不入的细沙还是顺着缝隙钻进脖子、眼角和耳朵里。一阵强风袭来,沙粒把脸打得生疼。踩稳、扶牢、缩脖子、眯眼睛这些习惯性动作成了应对暴风沙的一道防线。 相比钻台,泥浆罐区的工作量更大。泥浆工杜桐的左手和乌严利的右手各自掂起袋子的一角,要合力抬起50公斤的袋装盐至1.2米的漏斗平台上。杜桐右手里的刀片在最下端划起‘十’字,并顺势上提,药品全部滑落到漏斗里。两人从凌晨5点开始配备药品,3个小时内这样的动作已经重复了280次。 强风下的配浆区,沙尘更为严重。沙尘和白色的药品沫被风卷着,围着漏斗打转,两人瞬间被埋没在浓烈的尘雾里。风声和机械声交融在一起,再加上不到2米的能见度,只有不断地挥动手势才能确保配合的默契度。 “距离泥浆工程师设计的24吨药品加注量还差200袋。”负责计数的杜桐,手指头酸得已经抓不住袋角,看着堆满配浆区的药品,好多次想休息一会儿的打算,还是被眼前的工作量搁浅了。 眉毛、耳朵、额头等一切裸露的皮肤,不是细沙就是土粉沫,黑色的药品粘满了眼圈,“熊猫眼”的特征尤其明显。到晚饭时间,大家都被画成了“小丑”的妆容。(任海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