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05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右手端着割枪,用腕力掌握火焰的角度,左手大拇指紧贴着氧气阀手柄,根据钢板厚度调整气流大小,加热切入点至发红、快速吹氧、匀速移动割炬,钢板沿着预期的划线被3000多度的火焰切开,豆粒般的汗珠顺着下巴往下流,落到膝盖上,砸到钢板上。华北石油工程的焊工周广照正在中石化沙特基地加工配套设备,这是切割的第124块钢板,至8月4日,切割距离已经超过了2000米。 从7点到21点,浸透汗水的工衣紧贴着身体,碰到湿热的天气,汗水会顺着手指嘀嗒,一天下来,20公斤的水下肚,去不了一趟厕所。操作气割和电焊的员工更为明显,就像抱了一个大火炉,局部气温达到了65度以上,烧焦的空气把汗液卷走了一轮又一轮,只留下白汗渍从头套到裤脚,错落有致,布满盐分的衣服变成了“细纱纸”,坚硬而且粗糙,很容易磨破膝盖、脖子、胳膊肘部位的皮肤,只有穿上秋衣裤才能有效保护自己。 基地位于一个叫布盖克的地方,已经连续5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烈日炙烤着整个大漠,地表温度已突破 70 摄氏度,走在基地的水泥地面上好似站到了煎饼锅上烤烫难忍,“红烧、清蒸、烧烤”轮番上阵,一切和烹饪相关的词语都能用到这里。在这里,除去忙碌,还要掌握关于汗和水的数学题,不断补水平衡汗水的蒸发,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头晕、口干等脱水症状,甚至中暑,喝多了撑得难受,喝少了维持不了身体需求。少喝、勤喝是经验也是技能,这也印证了当地瓶装水都是330毫升的设计理念。保温桶是这里的必需品,从冰柜里拿出来的冰水,不足30分钟就会达到了五六十度的常温,不仅难以下咽,就算喝下去,也是闪电般地从汗腺口排出来。尽管如此,大家每天还是要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防尘眼镜和面罩,把整个人武装到口鼻后才开始工作。 出汗就要及时补水,是这里的生存法则。为避免喝冰水引起肠胃痉挛,大家通常用常温水兑冰水一起饮用,一次2瓶,水温和水量都掌握到最佳的平衡点。 进入8月,高温天气达到了顶峰,太阳毒辣、热风吹干周围的一切绿色。强光下,紫外线穿过工衣、防护面罩,一点不剩打在皮肤上,烧灼感随着太阳东起西落,又像是在蒸桑拿,连眉毛尖、眼睫毛都挂满汗珠,特别在操作割枪时,汗水更为泛滥,会顺着眼角流到眼睛里,蛰的酸疼时,就习惯性地用衣袖去粘,粘不掉的盐分就拿水去擦洗,有时为了一次性割完一条线,就眯着眼睛强忍着。一天下来,眼睛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睡前抹眼水是我们做的必修课。 一旦补水不及时,咕嘟咕嘟灌上一肚子,撑得难受,还是感觉到口干舌燥,继续喝,嘴里没有一点咸味,会出现呕吐,老员工称这样的现象为“水醉”。这种情况并不可怕,短时间能得到缓解。与“水醉”相比,“腌裆”和“腌腋窝”更具有杀伤力,富含盐分的汗水长时间滞留积聚,导致皮肤表层细胞失水破裂,造成火烧的疼痛,且短时间内不易恢复,蹲着焊接和切割的动作,很容易惹上这样的麻烦。 为了加工更多的附件设备,我们把每天的工作时间延伸到21点以后。晚饭后稍作休息,就开始下料、焊接、打磨,大家并没有因为光线不好而降低工作质量,尺寸、角度、形状等细节都控制在设计框架之内。 晚上气温有所下降,但风也跟着停止,又闷又热的感觉从太阳落山开始。汗水一层层地往外涌,后背和胸口的汗珠最先沿着皮肤的低洼处开始滑落,能清楚地感觉到每一滴汗珠的路线,像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全身的衣服开始浸透、蔓延。多余汗水顺着袖口、衣角滴落。 没有风,汗液蒸发的速度明显下降,湿透的衣服紧紧黏着皮肤,像一层保温膜,贴着每一处汗腺,体温就会快速上升。为加快身体排汗,快速调整体温,大家都准备一块布,或毛巾、或床单边角,每隔几分钟擦拭,再拧干备用。 当天中午,为做好搬迁准备,电工周剑昆接到了检修营房电路的通知。推开门的瞬间,热浪像冲击波一样扑来,呼吸变成了吞咽火球一般难以下咽。更换白炽灯和检修空调的活都在温度更高的营房顶部,需要一直仰着头才能看灯管的正极插针,不到5分钟的功夫,汗水就把眼睛腌的睁不开,只能停下来去擦拭,并趁此机会去外面透气,这样节奏下,周剑昆更像做烧饼师傅的双手,在烤炉中进进出出,一栋房子没有检修完,12瓶装的整件水只剩下了空瓶。 持续的高温没有丝毫的倦意,呲呲啦啦的焊接火花在钢板间不断迸溅,我们继续在汗和水之间拼装、切割。(任海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