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人物频道 >>> 石化人生 >>> 人物报道
 

蒋亚红:会战的故事,她五年讲了200多次

2021-08-20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石化新闻
 

  在江汉油田职工培训中心大院的一角,有三间不起眼的老旧低矮平房,它们和周围现代化的建筑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是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也是江汉油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每当走进这里,我就感觉那一幅幅展开的历史画卷像一位老人在述说他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蒋亚红动情地说。

  蒋亚红今年55岁,是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的讲解员。她介绍说,这三间砖木混合结构的平房,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的主体建筑。1972年5月27日,江汉石油管理局迁往广华。从此,闲置下来。

  2015年,江汉油田勘探开发50周年,油田成立专班,将这里连同周围1平方公里内上世纪70年代的一栋平房和80年代的一栋三层楼房划定为保护区域,本着“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重新修缮。如今,这里已成为江汉油田重要的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石油大会战时期的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和老照片,摆放在展览厅内。“我参与了展览品的收集、整理和布展工作,很受教育和触动。”蒋亚红说。

  蒋亚红是油二代,1970年随父母来到江汉油田,由于亲历了江汉石油大会战,她能对每一件展品娓娓道来。她指着一张反映芦席棚的照片,深有感触地说:“我和父母就住过这种房子,当时会战条件极其艰苦。我在讲述时,会加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深刻理解。”

  会战指挥部旧址的三间平房,共分为三个展室,以指挥部、大会战、石油人为主题,共收集展出了会战时期历史图片125张、文献资料29件、证件42件、物品38件,是江汉石油大会战的历史缩影和历史见证。

  蒋亚红耐心地给每一位来访者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一次,她在第二展厅给一群老党员讲解一张反映会战时期地震队用三根木头架进行打井作业的照片时,一位老党员激动地说:“这就是真实场景。我们地震队当时流传一个顺口溜——三根木头架,赛过机械化。战晴天,抢阴天,雨天就是学习天。晴天不过礼拜天,多干一天是一天。你们年轻人现在有这么好的工作条件,更要努力工作、报效国家!”在场的年轻党员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纷纷报以掌声。

  蒋亚红趁机问老党员苦不苦,老党员说:“不苦,为国家做事,就是为人民做事,一点也不苦。”老党员慷慨激昂的话语让蒋亚红和在场的年轻党员都非常感动。

  在第三展厅有一张照片,蒋亚红很喜欢。那是2015年,油田一位老人听说职工培训中心在征集老物件,便找到蒋亚红,向她交上自己的一张珍贵照片。

  老人叫许洪心,毕业于四川石油学院,1969年来到江汉油田参加会战。1971年冬,他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聚在后湖农场,以大木桌当饭桌,摆上从食堂打来的饭菜,为共同建设祖国而干杯。饭后,大家在奔赴各自的单位前,留下这张合影。

  在记忆中,许洪心觉得那顿饭是自己一生中吃得最香的饭,可蒋亚红觉得这张照片的最美之处在于里面有青春、热血和建设祖国的豪情。她欣然接受了照片,并把它摆放在第三展厅,向每一位来访者津津乐道其中的故事。

  自建馆5年来,蒋亚红先后为油田内外参观团体讲解200余场、8000余人次。随着退休日子的临近,她更加珍惜眼前,因为她割舍不下展馆内一件件泛黄的老物件,还有那一段段隐入骨血、深入骨髓的石油记忆。

  (黄慧 张毅)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