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3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终于完成多媒体汇报材料的最后修订,佘明军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看表已是凌晨5点多钟,拉开窗帘向外望去,外面早已天色放亮了。 2021年8月,又是一个未眠之夜,佘明军站起来抖了抖腰身,仿佛抖掉了满身的疲惫。 和光谱技术相识结缘 他整理的这项《便携式元素激光检测仪研制》课题,是去年10月获得的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的一项重点科研项目,作为项目长,他明天要赶往四川成都做科研进度的专项汇报。 说起和“光谱”初识并结下不解之缘,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还要从十几年前的一次会议说起。 2006年底,时任中原测控公司(时中原录井公司)仪器仪表研发中心工程师的佘明军在参加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时,会议中场休息期间,他和邻座一个德国留学回国的博士闲聊。博士是从事印刷行业的,交流中,无意中了解到博士所在的企业利用光谱技术检测分析印刷行业润版液中的乙醇含量和质量,根据检测结果实时调整相关配比量,这项技术灵敏度高、准确性强、十分高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佘明军突然灵机一动,联想到乙醇为碳氢化合物,石油天然气也同样为碳氢化合物,那么,是不是同样可以利用光谱技术运用到石油行业勘探开发及油气层评价中去呢? 这个想法冒出来后,他十分兴奋和激动。要知道,对于石油行业来讲,光谱技术可是一个新词,是之前从未涉足到的一个新领域。 从此,他就有意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论证其可行性,在承担日常其他科研项目之外,挤出时间开展相关实验和研究工作,尝试着如何把光谱技术引进和应用到石油钻探地质录井工作上来。 从他自己开始入手,到后来创建带领自己的“光谱录井技术创新团队”,十几年来,佘明军始终追寻在前沿科技的道路上,首次把光谱气体检测、激光分析等光谱技术引入到国内录井行业,为实现科技创新创效的梦想奋斗不息着。 “我师父的思维非常活跃,他把光谱这项技术创新发扬做到了极致。”作为佘明军的徒弟和公司首席技师的毛学斌,对师父这样评价说。 摸石头过河攻克第一关 设想是简单的,但做起来十分艰难,完全超乎现象。 2007年8月份,他承担立项的第一个激光类课题,是制作一台光谱方面的油气连续检测仪器,这台仪器利用特殊光源照射气测样品气体,实现实时连续检测七种烷烃气体及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含量信息、快速评价地层流体性质的目的。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材料、设备,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江汉石油学院仪器仪表专业毕业的佘明军,凭着自己从事过的测井、钻井、录井等综合知识,根据想象思考,反复在纸上画初稿、在电脑上修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一台仪器设备要牵扯到光源、电路、系统软件、硬件设施等多结构多方面的知识。面对一些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他不畏艰难,一头扎进去,废寝忘食,倒休回家期间都是钻进图书馆整天翻阅相关书籍。 由于精神太过于投入,爱人开玩笑说他变得有些痴呆了。冬天一次周末,他在家中电脑前忙碌,爱人把饭菜给他热了两次,都没见动,于是趁他不注意干脆全部端走了。过了一个小时,爱人故意过来问他饭菜好吃不,佘明军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自己到底午饭吃过没有。 研发、制造、试验、修订,反复论证和整改,历经多次挫折和失败,一年多后,这台SLZ-1型光谱连续气测检测仪终于成功面世。在现场应用试验且经过对比验证,表明油气评价准确率达到90.2%。 “那时候像着了魔一样,就想着怎么把这个设备研发出来,每遇到一个难题,在没有攻克之前真的是茶不思饭不香。”后来,谈起那段经历时,佘明军依旧十分感慨。 带队共筑光谱之路 初试成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从此光谱的这颗种子在他内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一个人的专业和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融合集体的智慧方能战无不胜。”在将SLZ-1型光谱连续气测检测仪陆续升级改造成SLA-2、SLA-3的过程中,佘明军感悟到了这个道理。于是,2010年,他向公司提出了创建自己科研团队的申请。 几名年轻化、知识化、创新化的青年人才走进了这个队伍之中。他们融合了仪器仪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绘、石油地质等不同专业的特长,给这个团队注入了新鲜、强大的活力。 “建立学习型、创新型团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佘明军深知“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能使技术血液长新、科研之树长青。他认真分析年轻技术人员的特点,积极给年轻技术人员提供创新钻研的空间和平台,这个团队从利用光谱技术及时对油气的连续监测,到开展对岩性的实时识别,不仅仅是一个角度转换和量的变化,更是一个质的提升。 他带领团队加快向科技化、信息化发展,了解市场所需、着眼甲方所要,瞄准国内外新技术整体发展方向,针对性加强科研选题立项,全力推进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在他们的不断钻研努力下,以成立的石油工程公司光谱油气检测实验室为基础,近些年先后攻关完成了《激光在线识别岩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基于岩屑随钻声光特性的地层可钻性评价技术研究》《激光岩心现场分析技术研究》《致密气甜点激光录井评价技术研究》等十多项集团级、省部级重点广谱类科研课题。 这些课题组成了系列光谱录井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树立了“中原录井光谱录井特色技术”品牌。“光谱录井技术”被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列入“十三五科技规划”,四项技术成果被集团公司、河南省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国内录井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快节奏的“拼命三郎” 想象中,经纬公司十佳科研先锋、河南省科研项目负责人、集团公司科研项目技术首席,这样的科研人员一定是戴着厚厚近视镜、木讷呆板的一个人。等见到他后,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 五十二岁,个子中等,一双大眼炯炯有神,说话做事都是快节奏的他,身上明显有一股子年轻人的拼劲和不服输的干劲。“我们连走路都追不上他,得一路小跑。”毛学斌深有体会。 团队成员给自己的这位团长起了一个外号叫“拼命三郎”。为优质高效的完成每个科研任务,佘明军经常加班加点、不分节假日的工作,已经成为生活常态。长期的伏案工作造成了严重的颈椎病、胃炎和失眠症,对此,他早已习以为常。2019年3月16日,佘明军正在成都参加集团公司《油田企业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的审查时,突然接到通知,3月19日要在山东东营进行集团公司《钻井液地质信息激光在线检测技术研究》科研项目的成果验收。时间紧、任务重,他立即夜里赶写,在赶往东营的火车上,一路都在整理相关材料,终于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汇报任务,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推动他前行的,是他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那就是“干就要干好,做一个履职尽责的科研工作者”。 让技术为生产服好务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为施工生产做好服务支撑,从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新效益、获得新发展。”佘明军经常这样对自己的项目成员说。 川西南地区施工,面临着高压高硫化氢的安全隐患。“我们要帮助现场解决这个问题。”在2019年10月召开的一次团队技术会上,佘明军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佘明军带领助手赶赴西南区域,和一线小队吃住在一起,现场调研听取施工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脑海里的思路渐渐清晰,他们针对石油钻井井场目前现有的电化学硫化氢传感器普遍存在的抗干扰性差、使用寿命短等技术短板问题开展技术研究。经过实地调研、论证分析后,报审立项了《井场硫化氢光谱智能检测预警应用技术研究》科研项目。 该项目引进光谱技术,采取硫化氢光谱检测方法,研制出硫化氢光谱分析仪设备,形成“井场硫化氢智能检测预警应用技术”,在石油钻井现场进行了实验性应用。经多次实践验证,该项目与传统的硫化氢检测技术相比,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各项技术指标均能充分满足现场硫化氢检测需求,具有性能稳定、响应时间短、检测精度高等技术优势。该项技术对于快速高效检测现场硫化氢、预防和做好硫化氢防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这项技术顺利通过了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科技项目验收评审。 他带领这个团队累计科研经费创效4700多万元,生产创效3000余万元。团队2017年、2019年先后被中原工程公司授予“优秀技术团队”称号,创建的“光谱油气检测分析技术研究中心”被濮阳市命名为濮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驻濮央企,目前正争创“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王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