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他个子不高,脸部轮廓清晰硬朗,黝黑的皮肤嵌着一双坚毅深邃的眼睛,鲜红的党徽在胸前闪闪发亮。他叫胡松,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现任重庆通汇涪陵LNG工厂综合管理岗。 18岁开始从军,5年的军旅生活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担当的精神、实干的作风。自2006年退伍以来,在中石化已经工作有15个年头。刚进入中石化的他二十出头,把一腔的热血奉献给石化事业。从工程建设到后勤服务,从重庆主城到武陵山脚下,从加油站到LNG工厂,他总是冲锋一线,勇于担当。 投身建设 义不容辞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LNG工厂项目是中国石化兑现碧水蓝天承诺的重要项目,建设需要人手,我义不容辞!”2014年3月,涪陵LNG工厂项目最早的建设团队,仅仅6人,胡松便是其中一员。尽管人员少,但作为中国石化第一座自主知识产权LNG工厂的先行者,胡松与队友们均感到无比光荣自豪,信心坚定。 第一次来到工地时,只听见呼啸的山风,一片荒疏的山坡上乱石磷峋,山岩上的松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当晚,胡松与同事们在当地农民废旧房屋改建成的项目部里,躺在硬板床上,久久不能入眠。艰苦的条件是不可能打败军人坚强的意志,“这根本不算什么,在部队什么苦没吃过,这都是小儿科。”胡松总是轻松地说。 随着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一群新毕业大学生像新鲜血液注入这个建设队伍。为帮助新员工迅速融入集体,适应艰苦环境,增强凝聚力,胡松发挥特长,主动担任起“军训教官”的任务。“向前看!立正!稍息……”正值7月三伏天,在响亮的口号声中,路过的行人看着一群身穿大红色工作服的年轻人列队训练,不忙打趣道“看!红军!”军训结束后,大家迅速投入热火朝天的工厂建设中。 忙碌、充实、艰苦,历时19个月,涪陵LNG工厂完成工程建设,并在2018年3月顺利投产,绿色能源LNG辐射至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最初的6人小组也发展壮大成一百多人的大团队。 履职尽责 用心服务 工厂投营后,胡松在综合管理岗,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心一意做好每一件小事。他把军队中良好的内务管理习惯也延续到日常工作中来,切实保障员工的衣食住行,被大家亲切称呼为“松哥”。 胡松始终保持着早起的好习惯,每天清晨坚持对食堂采购的食品数量及质量进行复查,并定期收集公司领导及员工建议,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食堂菜谱;另一方面,不定时抽查食堂卫生及安全消防,确保公司领导员工“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 在车辆管理方面胡松也颇有自己的心得。公司的驾驶员多为退伍军人,胡松便按照军队模式对驾驶员进行管理。他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深受驾驶员们信服。他也经常进行“整队训练”,与驾驶员们交心谈心,渐渐与驾驶员们建立了浓浓的“战友情”,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把公司公车服务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通汇公司地处偏远山区,公司租用当地公租房为每位员工配备了宿舍,房间简单但也配备齐全。随着时间越来越久,部分电器、水管渐渐老化,有些房间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损坏。偶尔水龙头裂了、电灯坏了,胡松总能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维修,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大家都说“有事儿找松哥,他总有办法解决!”此外,胡松也定期对宿舍进行安全检查,每次总不忘叮嘱大家“要规范使用水电、长期离开宿舍时切记断水断电关门窗……”虽然有些“婆婆妈妈”,但大家都还是觉得心里暖暖的。 大疫当前 坚守担当 2020年春节,胡松原本正在涪陵家里照顾刚出院的妻子和刚满1岁的小孩。疫情爆发后,他立即响应公司党支部号召,返回工作岗位,只能将妻儿托付家里老人照顾。“我家住涪陵,赶到公司最方便,我也没去过外省,无需隔离。公司现在正是缺人手的时候,身为共产党员,我一定得赶回去!” 回到岗位后,胡松在公司防疫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通过多方协调,多次赴重庆、江津、涪陵等地寻找防疫物资,最终采购到消毒酒精、84消毒液、口罩、温度计、喷壶等防疫物资,为奋战在一线的员工们带来了“盔甲”,让大家更安心地工作。 胡松在车辆安排、伙食供应等方面也针对疫情防控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安全的同时做好后勤保障。除此之外,他还主动承担起每天为工厂门岗、装车站消毒的任务。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理发,公司特意采购了一套理发工具,胡松自告奋勇为十几位同事理发,大家称赞他是“隐藏在通汇公司的王牌Tony”。 虽然公司到涪陵的家距离不到30公里,但为了避免往返途中的感染风险,胡松一直坚守在公司工厂驻地,每天只能与妻儿视频问候,互道平安。“危险当前,雷厉风行,这就是军人本色”。 退伍不褪色,胡松始终坚持初心,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在大山深处,将青春贡献在清洁能源建设中,将履职尽责兑现在日常工作中,将担当践行在疫情危难关头前,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风采。 (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