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从北京到乍得,从北纬40度到南纬20度,一万多公里的距离,七个小时的时差,辗转于三个机场。对于地球物理公司的物探队员们而言,此行无疑艰难而漫长。 抵达乍得BCOIII区块东部2D&3D地震采集项目工区,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婆娑的棕榈树,都在欢迎他们的到来。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两天的旅途劳顿顷刻烟消云散。 项目如期开工,工区位于乍得西南部的杜巴盆地。工区内行政乡镇分布广,乡镇有7个,村庄约1200 多个,村民以乡镇为中心向外围辐射定居,农田内种植的玉米、高粱和木薯较多。 “高大树木和灌木丛纵横交错,震源施工时容易扎胎,高出驾驶室两米多高的天线杆会被横伸的树枝挂断。” “植被覆盖程度非常高,震源组需要加大清线力度。” 根据HSE管理要求,减少作业对当地植被的破坏,项目清线组的推土机推了一个铲刀的狭窄道路,仅够震源车通过,道路四周全部是树木植被,备用震源无法正常进行交替更换作业,一旦震源组中任何一台震源出现故障,将造成长时间的停工,严重拖后生产进度。 设备队长全美朝组织震源班成立清线攻关组攻坚克难,在震源到达施工采集炮点前,清理测线上所有可能导致轮胎损坏的树枝、树杈、树根及岩石。震源机械师边俊卿和张丽超研制可控震源天线自动倒扶装置,设计可控震源天线成为常立的“不倒翁”,实现天线自动倒扶。 施工现场艳阳高照,气温高达50度。有限的修理车间里,热浪阵阵,大伙儿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 “工装脱下来,可以拧出一斤水。”队长赵小飞形容当时的实验攻关场景很是感慨。 经过反复试验,大伙儿对震源天线底座结构进行了多次改动,设计一个支架固定在驾驶室中后方,然后通过卡箍将天线中间位置固定在支架的固定点,并在天线的底部增加配重块,保证天线正常状态下是竖直的,将原有的固定底座改为自由直立-水平活动式。 实验成功,当震源通过测线中间横树枝的时候,天线受树枝挤压会自己倒下来,等通过树枝以后再自动立起来。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升降不便、信号弱等问题,又巧妙的将其改进为常立“不倒翁”式,减少了震源天线的损坏。 大片棕榈树的树叶随风弯曲起伏。红色的炮点旗“一”字排开,震源在丛林中行进。第一台震源到达炮点后,后面几台隔着几米距离紧跟其后,一股黑烟升起,一只“巨脚”踏在地上,“呜呜”叫着,四周的地面有规律地微微震动,随后“巨脚”提了上去,震源车赶往下一个炮点。 “震源升降平板的动作、排着‘一’字形的队形,天线一个个倒了再起,再加上柳橙色的太阳、忙碌的气焰和风的旋律做配景,明明是在做行进式团体操嘛!”现场业主监督到工地观摩施工,看见震源车队在高大棕榈树间整齐的走位时,竖起了大拇指。(许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