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三伏天气,井场旁的骆驼刺被炙烤得无精打采,就连蜥蜴也早早躲进深深的洞穴里。 毛谦明挥动手中的管钳,用力把装好的法兰上紧,由于时间长,右手有些轻微的颤动。中午炽烈的阳光毫无遮挡,直射在他的脸颊、脖颈、脊背上,汗水汇成一条条小溪,让他的红色工衣就像在水里浸过一样。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维吾尔语里形容“进去出不来”。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懵懂小伙,到全国劳模、中石化技能大师,毛谦明在这里工作了28年,他目前是全国首批示范性工作室——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 诗人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一碗米饭半碗沙,沙漠就是我的家。”这是上世纪90年代西北石油工人的真实写照。记不清多少回,因为缺水,吃完饭用沙子把碗筷擦得干干净净,跟师傅干活累了,年轻的毛谦明一头钻进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值班房,在抽油机的轰鸣里入睡;有时累过头了反而睡不着,毛谦明就躺在沙堆上,数着满天的星斗和上千公里外的亲人述说衷肠,那一颗不停眨眼的北斗星,会把他对父母的思念飞越关山捎回故乡。 毛谦明出生在河南,父亲是1978年从青海转战塔克拉玛干的第一代西北石油人,毛谦明上中学时是语文课代表,他不知道塔克拉玛干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父亲在沙漠里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却在学校阅览室翻到一本《石油诗选》,里面第一首是艾青的《沙漠美人》,他很快就背熟了:“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熔浆;最沉默的战士,有着最坚强的心……” 走进塔克拉玛干,才知道南疆环境比克拉玛依更为恶劣,在这里战斗的石油人,真要把自己站立成一株直面风霜雨雪的胡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沙漠里待久了,毛谦明觉得艰苦只是塔克拉玛干的表象,它其实更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沙漠深处不仅有边塞诗人的弹铗长歌,西域驼铃的余音袅袅,还有内地无法看到的宏伟壮丽、空旷辽远,更有生命顽强的胡杨,散发清香的红柳,朝气蓬勃的戈壁日出,残阳如血的大漠落日。从疏离到融入,只要热爱,只要坚守,就能渐渐读懂这本书的深邃厚重。 石油和天然气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大的宝藏,而它只青睐准备最充分的人。师傅是老党员、老技师,第一次跟着师傅上井,师傅就告诉他:“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当时采油一厂的第一口螺杆泵井TK426井、第一口双管加热炉自喷井TK430井,是需要每天巡检三次的“特殊井”,巡检路上全是虚土,车辆过处,车和人瞬间被埋在灰尘里,到了井场,面对面根本认不清谁是谁。毛谦明主动向队里申请,毅然承担了这两口井的巡检任务。 师傅察觉出毛谦明是颗好苗子,有意培养他敢想敢试、勇于创新的硬朗作风。几年过去,毛谦明成了队里的技改能手。他最难忘的一项发明,缘于一次“流血事故”。那天,毛谦明的一名同事站在采油树上安装测试仪器时,手指不慎被夹在抽油机悬挂器上,血流不止。毛谦明和工友轮流扶着伤员等待救援,足足等了一个小时,赶来的救援人员才将工友救出,并把他送到医院。 事后,毛谦明连续几个晚上没睡好觉,他苦苦思索该如何杜绝这种事故的发生。经过和同事们反复商量,毛谦明先画出草图,又专门到另一个采油队向设备技术员请教,前后试验了几十次,悬绳器拨叉和传感器装卸工具诞生了!这个工具自动操作,能够代替人工安装,避免了采油工再次受伤。 基层一线是创新发明的最好土壤,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更让毛谦明如虎添翼。 “油井好比家人。家人生病了,我心里会着急;油井生病了,我心里一样放不下。”毛谦明把创新当作生命,他发明的“不压井更换光杆”装置,解决了因压井造成的地层污染问题,每年节约成本500余万元;他实施注气机采井气串防控自动化改造,不仅有效降低了井控风险,而且每年节约成本几十万元。工作28年,“毛大师”的美誉不胫而走,90多项技术革新,20多项国家专利,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岗位能手”、“全国最美青工”等荣誉,成为了西北油田高技能人才队伍中无可争议的领军人物。 面对诸多荣誉,毛谦明却感到自己十分平凡:“我只是众多西北石油人中的一个,更远远达不到师傅当年要求的最好。如果说有一点点成绩的话,也只是一直扎根基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也正是因为有着毛谦明这样咬定目标孜孜以求的石油人,西北油田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毛谦明特别喜欢作家巴金的一句话: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唯有前进。纵然青丝白发,时光飞逝,但塔克拉玛干这座聚宝盆,一直是西北石油人冲锋的战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执着信念,早已深入到他们的骨髓;黑色的石油、喷薄欲出的天然气,早已融进了他们的血液。为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早日建成千万吨级油气田,越来越多的石油人,正像毛谦明一样,奋勇向前! (赵春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