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他,在废弃井治理的5年多时间里,寻找“失踪井”的足迹遍及山间小路、丘陵平原,2000多天、230口“失踪井”无一遗漏。介绍自己的名字时,他这样说道,“我的名字里有个士兵的‘兵’,虽然没能成为光荣的士兵,但我要有士兵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他就是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工程监督站的李兵。 有一种坚持叫“自始而终” “当时,刚接到寻找废弃井任务的时候,很多井的数据都没有建井建档,查找资料的过程非常吃劲儿,原本三个人一组,走着走着,就剩我自己了,回想当时孤军奋战的感觉确实也挺不好受的,但既然接下了任务,我就得把工作干好。” 2014年,为贯彻落实油田事业部对安全隐患治理的要求,各级单位纷纷启动了全面完成存量中、高风险弃置井封存治理的工作。5年间,他的脖子上一直挂着一台有些破旧的GPS定位器,手里拿着记满井位数据的本子,坚持奔走在寻找废弃井的荒凉路上。 寻找“失踪井”5年来,李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踏勘现场300余次,累计行程4万余公里,封堵高、中风险废弃井200余口,他一步一个脚印,哪怕再深再难找的井,他都走到底、负责到底。 “废弃井在哪里,我们就把绿色环保延伸到哪里。”为了摸清“千米家底”,李兵共清查1000余份基础资料,从钻、测、录等方面全面评估弃置井风险状况,一一对应,建井建档。目前,针对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230余口废弃井,他严格按照环保标准,精心编制绿色“巡护图”,确保井控安全和环保,让每口废弃井都变成了“安全井”。 有一种责任叫“一定要找到” “再长的路,也会有终点;再黑的夜,也会天亮。只要不停歇,总会看到尽头的光明。” 在寻找废弃井的过程中,给他印象最深就是成功找到并顺利完成封存治理高风险废弃井岑1井。 岑1井地处偏远的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经过岁月的变迁,原本平整的井场变成了近300亩的渔场。如果高风险废弃井不及时找到,并完成封存治理工作,越往后拖一天,安全环保风险可想而知。从此,岑1井便成了李兵的“心结”。 当时,由于周围环境不方便车辆通行,李兵只能靠着步行,为了抓紧时间,尽快确定井口位置,他每次都是一路小跑着,拿着GPS定位了一次又一次,就这样反反复复跑了一趟又一趟。本是寒冷的冬天,回到车里时,李兵却已是满头大汗,嘴上还一直嘀咕,“应该就在附近,我得赶紧回去再对比上次的定位数据看看。” 终于在苦苦找寻半个月后,李兵找到了岑1井,原以为可以施工了,偏偏又因在渔场中,如需施工,必须与荆州市水利局等政府、农户进行反复多次协调沟通,这一沟通就是往返了30多次。 而面对这些“折腾”,问他有没有想过放弃,他却坚定地回答:“我的任务就是找井,我得对我的岗位负责,我就一定要找到!” 有一种担当叫“念念不忘” 2015年,李兵从技术转到成本预决算岗位,面对全新领域,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起早贪黑学习、掌握井下作业基础定额;为了抓紧摸清节本环节,他主动申请和作业队同吃同住同干活,深入现场了解每一道作业施工工序、用料及配套车辆运行费用…… 虽然转到新的岗位,但李兵似乎已经与“废弃井”结下了不解之缘,本可卸掉“寻找废弃井”差事的他,依然默默地把这项工作担负了起来;依然会一到办公室就换上工衣,带上GPS准备出门;依然会一打开电脑就点开谷歌地图;依然会常常翻看着写满井况的笔记本,这些早已融入日常,成为日常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遇到难找的井时,大家也会习惯性地找到他,从此,“找井有困难找李兵”,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 “习惯了早出晚归的找寻,习惯了每天的数据对比,习惯了走在泥泞路上的感觉。即使我现在的岗位变了,只要还有废弃井,我就会一直找下去,我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吕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