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今年夏天的科威特高温热浪不断,清晨5时的气温就已经逼近50摄氏度。这样的高温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挑战,而对十建公司科威特GC-32项目上这名1.94米高、体重近150公斤的安全员张哲来说,堪称“极限挑战”。 异国、高温对张哲而言,是极限挑战,但他面对的挑战,又何止于此呢? 难以逾越的语言鸿沟面前,“土”方法奏效了 张哲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十建公司从事安全员工作。2019年,根据工作需要,他被派往科威特GC-32项目。出国,意味着英语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却是张哲心里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别的同事都有英语基础,张哲却只会最简单的几句打招呼。走出国门的那一天,他就因为语言问题吃尽了苦头,看不懂英文,更不敢张嘴,他只能紧跟着同事,生怕把自己丢在了异国他乡。 到了项目上,按照融合用工的管理模式及50∶1的安全员配置比例,除了3名安全员来自中国,其余全是外籍人员,张哲意识到,与外籍员工打交道是躲不掉了。 昔日同事微信群里的“分享狂魔”消失了,再“冒泡”时,张哲在群里甩出了一张记满了英语单词的笔记照片,用来回答同事们的关心。在那本笔记里,写满了中文译音和意思注释。原来,张哲在消失的时间里,默默地攻着英语关。 方法虽“土”,却奏了效——张哲敢说了。后来的某一天,在他和国内同事的视频通话里,他轻松地当着小翻译,向外籍同事介绍中国的同事。在8月12日世界青年日当天发布的一段短视频中,张哲用英语自信从容地介绍自己所在的项目,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躲在同事背后的“菜鸟”了。 “不论你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可以做任何事,一定能成功。”张哲说。他的英语闯关之路还在继续着。 “常规动作”一项也不能轻视 “到海外去历练,学习海外项目的安全管理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张哲的初心。抱着学习的态度,张哲不能偷懒,也不敢偷懒。 每天一上班,张哲要和其他的安全员一道,给每支施工队做好作业前的安全交底,检查作业票、照明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的配备……即便是“常规动作”,张哲也一项都不敢轻视。 随着夏季到来,项目部转为夜间作业模式。一天,在日常巡检过程中,张哲在厂房发现一名架子工在拉设生命线,但厂房上方既没有照明,架子工的安全带也没有系挂点。张哲急了,叫停了架子工,把主管喊到了现场,对其进行了一番安全警示教育,并要求立即整改。 项目实行警告信制度,“集齐”3封警告信就会被清退出厂。面对张哲的整改要求,架子队很快进行了整改。项目开工至今实现了1065余万安全人工时,数据的背后,有张哲这个“安全卫士”的一份努力。 连续坚守20个月,打破离家时长纪录 张哲爱笑、平易近人,用“心宽体胖”来形容他恰如其分。因为大块头的外形,同事们亲切地喊他“大哲”。谁也没有料到,这个从小到大没吃过多少苦的90后,在科威特已经连续坚守20个月,打破了他离家时长的最高纪录,也是他29年来最难以忘怀的经历。 “想家,尤其是3岁多的女儿。”张哲的语气里充满了对家的思念。 受疫情影响,项目尽最大可能安排人员回国轮休,但张哲总是选择留下来。中方安全员除他以外,还有一名40岁出头的安全员前辈、一名25岁的安全部部长。张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年轻人的担当,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大器不必晚成,趁着年轻,努力让自己的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面对各种关卡,这是张哲永恒不变的座右铭。 (叶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