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从青涩懵懂到技术骨干,再到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最年轻的项目长,90后青年科技骨干李艳然已经在他热爱的春光探区上奋斗了七年,洒下了无数青春的汗水。 爱岗敬业,学无止境 “李艳然这个小伙子功底很扎实,也很踏实,2014年7月毕业,2015年初很快就上手能独当一面了。”刚毕业时的分管领导提到李艳然赞口不绝。 “很快上手”的背后是李艳然辛勤地付出。虽然专业对口,但是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科研生产中还是有一定难度。为了掌握一手资料,他一头扎了进去,白天完成生产任务,晚上熟悉资料,连续几个月的“白+黑”下来,李艳然对春光探区的基础资料已经了如指掌。熟悉资料后的李艳然便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了春光探区的科研生产工作中,寻找圈闭、部署井位、跟踪钻井情况,完井讨论,参与部署井位40余口,几乎没有完整周末。 如今,李艳然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目前石油地质研究进展,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仍坚持不懈地学习近年来一些前沿的地质理论。查资料、学理论、做笔记,学习也早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李艳然记录的笔记本有七八本之多,内容从基础的地质沉积学到前沿的地震沉积学理论等,既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也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 不断创新,砥砺前行 在春光勘探这条不平坦的科研道路上,李艳然和项目组成员一直在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2015年—2016年,在春光“外带”勘探日益困难的情况下,李艳然和项目组成员创新性地提出的攻坚“内带”,成效显著,春98、春110等多口井钻遇工业油流。 在攻克“内带”后,李艳然又将目光投向了古近系。古近系一直是春光探区的“老大难”。古近系三砂组油气显示多,级别高,但是没有发现保存较好的高产有效油藏。针对这个问题,李艳然首先梳理了古近系所有相关井的资料,调研国内外最新的地质理论及方法,并多次向国内研究沉积学专家进行请教。在经历了多次尝试后,终于建立了适合春光探区的改造型分流河道沉积模式,有效指导了古近系的勘探,部署的春308井在古近系三砂组试获自喷高产工业油流,日产油31.46立方米,极大鼓舞了项目组成员的士气。 如今,李艳然又啃上了春光探区砂砾岩油藏这块“硬骨头”,创新之路虽然艰难,但是他从未停下过前行的脚步。 勇挑重担,奋斗不止 参加工作这几年来,李艳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作为主要科研骨干荣获集团公司、局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6篇,专利两项,并在2021年河南油田“五四”青年评比中获得油田“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但是,李艳然并没有因为成绩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硬核”担当。春光探区原油物性差异成因也是下一步勘探的“拦路虎”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地球化学专业人才,然而春光项目组又缺乏地球化学方面人才。2019—2020年,面对这个难题,李艳然没有犹豫,主动承担起了《春光探区原油物性差异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项目研究工作。地球化学方面从零开始,翻基础教材,查阅文献资料,并辗转找到实验室一名地球化学专业同事请教咨询,用了三个月把项目中涉及到的地球化学知识了解的清清楚楚,之后的阶段检查汇报,获得了河南油田油气勘探管理部相关领导的高度称赞。 “年轻人就应该多干点,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嘛!”提到这件事情,李艳然腼腆地说道。 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在学习、创新、奋斗的道路上,李艳然带着蓬勃的朝气与力量,一如既往地迈着坚定地步伐向前走着。 (李小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