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中午回来吃饭,请教你一个测井资料解释方面的问题。”9月13日,林纯增挂掉大女儿的电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油田测井解释工作遇到问题,我还会参与解释,这是我目前最开心做的事”。

  1965年,林纯增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测井专业。那年他24岁,优秀毕业生,血气方刚,被分配到胜利油田,上班的第一天他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道:“我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为祖国多找石油,这是我毕生的追求。”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1971年,参加江汉油田会战、南阳盆地石油地质勘探大会战,从事测井现场解释工作,在测井解释技术岗位一干就是50年,他为国家石油事业,奉献了青春和才智。

  如今,林纯增的大女儿林荆榕接过父亲的衣钵,已在河南油田测井工程公司从事测井解释工作29年。

南5井现场。

  1971年8月7日,时任解释技术员的林纯增在南5井现场负责电测资料解释,解释出油层5层累计厚度6.70米,获日产原油2.94吨的工业油流,河南作为我国第十六个出石油的省份载入史册。南5井是河南油田的发现井,拉开了南阳盆地石油大会战的序幕。

资料图:1971年8月7日,南五井喷油,员工们欢呼庆祝。该井井深2367.68米,是河南省第一口工业油流井。

  回忆当年,林纯增接到河南南阳大会战任务,他带着测井队一行人奔波400多公里,从湖北赶往南五井,上级要求必须现场测井、现场绘图、现场解释、现场出结果。“吃住在井场,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南阳这个地方7月天气炎热,蚊虫叮咬,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林纯增说。

资料图:3249钻井队工人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人拉肩扛,创造了用4个小时搬完家的新纪录。

  “先生产后生活,这是口号也是责任”,在“白天肚饿闹饥荒,夜里透过芦席棚瞅月亮”的困苦条件下,南5井钻至2397.48米,大家终于见到期盼已久的油砂,“看到油砂,证明有油,那时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至今无法形容。”如今80岁的林纯增此时眼眶有些湿润,笑容略带腼腆和自豪。

资料图:林纯增(右一)给徒弟们开“小灶”。

资料图:林纯增(右一)和他的徒弟们。

  他的爱人朱建英军官家庭出生,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城市发展,但是她放弃了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主动申请调动到河南油田,夫唱妇随,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帮助。当时人才奇缺,技术力量薄弱,夫妇俩结合实际情况,自编教材,开办学习班,来听课的络绎不绝,很快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测井资料解释人员。

资料图:林纯增(左二)、朱建英(右一)和同事们正在做测井资料解释工作

  “我要保证这些学员的资料解释工作一定是合格的,解释的结论也一定不能错。”由于他的突出表现,2012年,林纯增被评为“光荣测井40年”楷模人物,还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林纯增的爱人朱建英主导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项目在1987年7月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全油田推广应用。

  “探秘山河地,奔驰大漠丘,寻油三海外,归卧故乡秋。”从胜利油田到五七油田、河南油田、新疆塔里木油田、海外市场,5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对石油事业的钟爱,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林纯增仍然关注国内外测井技术发展趋势和油田发展动态,用一份执着诠释着石油人无悔的人生。

林纯增和爱人朱建英近照。

  采访结束,老人现场作诗一首:悠然心觉午窗明,梦里犹闻醉笑声。回首一生萧瑟处,也无风雨便天晴。

文图提供:乔庆芳

编辑:蒋文娟 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