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人物频道 >>> 石化人生 >>> 人物报道
 

张镇的诗和远方

2021-09-24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石化新闻
 

  我有一愫情,守望寄初心,

  心系村民情,我做贴心人,

  扶贫洒热血,使命待我担,

  村强民富时,不负驻村人,

  功成把家还,足以慰藉欢。

  这是一首对“访惠聚”驻村工作饱含令人动容的深情告白,工整地书写在张镇的《民情日记》首页。

  认识张镇,是在2019年11月21日的《西北石油》报第三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三年申请驻村,今年终达心愿》的文章。张镇是2019年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第六批“访惠聚”队员,4月入驻柯坪县下巴格力村,在短短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张镇从一名油田的工程师快速适应驻村的各种工作,成长为新疆南疆乡村扶贫攻坚的骨干,带领队员为村民解决各类难题、办实事达70余件的故事。

  也是机缘巧合,看完这篇文章不久,因为工作的需要,张镇从下巴格力村调入到我们喀拉库提村担任工作队副队长。到村后,一切都要从头再来,为尽快熟悉喀拉库提村的村情村貌、村民情况,张镇放弃了休假的时间,整日里穿梭在村民庭院和田间地头。在我的记忆里,这个不善言谈,谦虚严谨的80后,不是在田间地头了解村里的产业,就是在村民的庭院里走访民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走访了近200户村民。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挡不住他一往无前的步伐,不论在哪个村,他都用真情实意和担当把自己的“种植”进村民的心里,成为村民相信的人,愿意找他解决问题。

  “张队长,你是乌鲁木齐来的领导,见得多,懂得多,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我的眼瞎了,他们可怎么办啊?!我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来麻烦你的。”村民玉苏甫·阿不力米提今年40岁,家里有6口人,一年前视力突然下降,曾多次到柯坪县人民医院、阿克苏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却不见好转且逐步恶化,视力已经90%模糊,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走路需要家人搀扶、引导,整个人的身心处于绝望状态。

  玉苏甫·阿不力米提的病牵动着张镇的心,村民在最难的时候找工作队,是对工作队最大的信赖,“群众的事无小事,再忙也要尽全力帮助他。”躺在床上的张镇辗转反侧。第二天一早,张镇就带着玉苏甫·阿不力米提的病例来到县医院。医生告诉张镇,玉苏甫·阿不力米提每周都会来,他的眼睛基本没治了,之前也转院到阿克苏市第一人民医院,都没有治好,让张镇不要再白费工夫了。

  张镇想,只要有一丝希望,都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帮助玉苏甫·阿不力米提治疗,信心、决心是战胜疾病的最好的武器,不能让他失去重见光明的希望,张镇说服了县医院的医生,玉苏甫·阿不力米提带着转院证明,带着希望来到阿克苏市农一师医院。

  玉苏甫·阿不力米提从农一师医院回来后,张镇一有时间就去看望他,鼓励他坚持吃药、坚持治疗,并和玉苏甫·阿不力米提一起制定恢复计划,关注病情的发展……两个月后,奇迹发生了,玉苏甫·阿不力米提的病情出现了好转,他的视力有了很大的恢复,已经能生活自理,还可以喂牛喂羊,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了。张镇和玉苏甫·阿不力米提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下巴格力村,一个僵持了快一年的十几户村民家中后院菜地无法灌溉的问题,经过张镇的多方协调,并以身作则,带领村里的党员和工作队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扛着铁锹、拿着坎土曼,挥汗如雨3个小时,将淤泥清理,通畅了水渠水流,彻底解决了村民多年来的一块心病。张镇和队员们一起努力,创新开展群众工作,历时4个月,开通了疆内首个村级“访惠聚小红人热线”,不仅让村民感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问题的便利体验,更是解了独居老人需要帮助的燃眉之急,让信息化服务村民项目落地开花,试行3个月,为村民解决问题26个。

  知道张镇要离开下巴格力村,村民们自发地来送行,村民阿依古丽用国语写了一封感谢信,信里的文字不多,甚至还有错字,却字字情真意切。面对这封突如其来的感谢信,张镇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玉苏甫·阿不力米提拉着张镇的手,不停地说:“如果我们去找县委书记把你留下来,你是不是就可以不走了?” 古来斯汗·达吾提老人抹着眼泪:“我的命是工作队救的,你们就是党派来的天使!”一股热浪涌上心头,那一天的那一刻,张镇真正地意识到,为村民所做的每一件实事,都是在为党旗增光彩,都是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这些淳朴的村民们,张镇暗下决心,一定要沉下去、蹲到底,用心、用情、用力为村民们多干点实事,让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脱贫攻坚工作上。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奔走在脱贫一线,走进村民家里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走进田间地头,学习种地养羊。渐渐的,张镇成了工作上的“多面手”和村民们的“知心人”。

  麦浪沙沙作响,小满季节刚过,村民木依丁·吾斯曼就载着一车甜瓜敲响了工作队办公室的门,“张队长,张队长,来尝一下我的甜瓜,甜得很、脆得很。”木依丁·吾斯曼是个敢想敢干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收过红枣种过西瓜,但都因品质不佳销路不畅,价格提不上去,辛苦一年挣不上钱,一番几次让木依丁·吾斯曼几乎失去了信心。张镇得知了情况,找到木依丁·吾斯曼,和他一起分析了原因,建议木依丁·吾斯曼把村里的冷棚用起来,试着种植早熟甜瓜。对于张镇的话,木依丁·吾斯曼绝对相信,为了让村民脱贫致富,工作队所作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木依丁·吾斯曼承包了村里的34个冷棚,开始种植甜瓜。在那段时间里,张镇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一棚一棚地和木依丁·吾斯曼一起浇水、除草、施肥,查看甜瓜的生长情况。“今年的瓜,瓜甜味正,在棚里熟得早,我的价钱卖得也好。我大概算了一下,交了冷棚的费用,这一季能挣个万把块钱。如果秋天再种一季,入冬后还能卖个好价钱。这个甜瓜每一个都有张队长的影子,你们一定要好好吃一下。”

  张镇和队员们将木依丁·吾斯曼的故事制作成宣传片,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村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引导村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在村里广泛宣传。

  “木依丁·吾斯曼真能干,我要好好向他学习,勤劳致富,也拍成‘电影’,当明星。”贫困户依斯玛依·买买提阿布拉看完宣传片兴奋地说。张镇趁热打铁,多次找依斯玛依·买买提阿布拉聊天、拉家常,得知他有养羊养牛的经历,建议他靠养羊养牛来脱贫致富。听了张镇的建议,依斯玛依·买买提阿布拉的头摇得向拨浪鼓一样,尴尬地说道:“张队长,你知道的,我哪有钱养羊养牛啊。”

  “你只要想干,资金我来帮你想办法。”张镇坚定地说。

  “我想干,我想干,张队长,你知道吗?我年轻的时候就给生产队养牛,养得好着呢。要不是因为给老伴治病,我也不会成为贫困户。”依斯玛依·买买提阿布拉高兴地说。

  根据政策,张镇帮助依斯玛依·买买提阿布拉办理了小额免息贷款。当年,依斯玛依·买买提阿布拉就成功繁育牛犊3只,羊羔8只。现在,依斯玛依·买买提阿布拉不仅还清了贷款,手中还有了存款,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驻村一年多来,喀拉库提村饮水净了,路灯亮了,庭院美了,村民富了,木耳、蘑菇、豆腐产业蓬勃发展,路边五颜六色的鲜花辉映着蓝天白云,昔日的贫困村正变成“最美家园”。

  远处传来许巍的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张镇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看着村民对工作队的信任,看着村里的贫困户一个一个如期脱贫,过上好的日子,驻村对我而言,不仅是使命担当,更是我此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诗和远方的前行。”

  (李玉英)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