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东海海域,上海海洋石油局钻井分公司勘探七号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孤零零地矗立在大海中央。

在这个海上孤岛中,有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守望在这片蓝色疆土上,演绎着别样的钻探人生,他们中有父子齐上阵的工程师,有勇于拼搏的银牌司钻,还有技艺高超的白衣天使。他们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坚持“每一寸进尺都是承诺”,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父子齐上阵的工程师

提到勘探七号平台设备组长赵伟,大家都习惯称他为 “柴油机医生”。

柴油机作为钻井平台的能量来源,被誉为平台的“心脏”。目前,大功率柴油机被国外市场垄断,无论是维修还是更换都需要高额的成本。做过柴油机设计工程师的赵伟,偏偏不信这个邪。凭借着那股韧劲儿,他啃下了一本又一本外文专业书,柴油机上的零件更是不知道拆装了多少遍。用他的话说,柴油机的图纸早已经装在了我的心里。

就这样,之前需要厂家才能修理的故障,现在自己就能解决,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始终坚持发挥带动作用,无论是大型设备修理、技术研讨还是安全管理,总能看到他冲锋在前的身影。

2020年,受到父亲的感染,刚刚大学毕业的赵嘉骏毅然奔赴平台,立志做一个和父亲一样的人。

他严格要求自己,每天研究图纸,摸排线路,详细纪录每次遇到的故障处理,忙的不亦乐乎。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傅请教,不给自己“留尾巴”,力争从原理上理解处理问题的思路,不放过每一次的实践机会。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技术“小白”,蜕变成设备技术能手。

父子两人并肩战斗在这个移动堡垒上,为祖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勇走拼搏路的银牌司钻

10年前,现任勘探七号平台司钻的瞿文明从学校毕业,刚上平台的他看着庞大的钻井机械不禁有些迷茫。

当时,作为钻工的他每天需要拎卡瓦,加十几吨的钻井液材料。可繁重的工作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下班后,他都会反复梳理作业流程,总结作业经验。

刚到勘探七号平台时,全英文的操作系统让他犯了难。面对不懂英语就不能掌握系统的质疑。他愣是从头学起,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一遍又一遍的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最终,凭借这股“钻劲儿”,在一个月内就掌握了系统操作,连平台工程师也竖起了大拇指。

2019年,瞿文明参加全国首届油气开发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准备时,他更是将“拼命三郎”这个词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人一天练5套试题,他练15套,别人实操8小时,他一天实操14小时。那三个月,他经常晚上做梦都在背诵试题、实操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比赛中勇夺银牌,展现了当代石油工人的技术担当。

解困于危难的白衣天使

谈到勘探七号平台医生陆建勋,大家都会对他的医术竖起大拇指。他不仅能够轻松应对常见疾病,各类小手术更是家常便饭。与大型医院相比,平台医疗资源有限,可他却总能够凭借高超的技艺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

有一次,临近渔船船员突发急性腹痛,向勘探七号平台紧急求援。陆医生临危不乱,在详细了解了病人的症状后,凭借着多年临床经验,迅速做出判断:这是急性肠梗阻。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陆医生对症下药,详细交代药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平台利用辅助船将药物及时送到病人手中。用药后,船员病情显著好转,对平台医生的高超医术和平台各方面的高效协同救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就是海洋石油人的故事,他们年龄不同、岗位各异,却有着相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

他们因海而生,勇担使命,以“奉献绿色能源,保护蓝色海洋”为己任,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张佳鹏 张发)

 

责任编辑 刘锦妍 剪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