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3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距离退休只剩下一个月,她将自己过往的资料分类整理好放到了所公共盘,希望让工作能够更好的衔接传承; 她编写了职业生涯自传,希望能给年轻人启示与思考; 她会不自觉走到年青人旁边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自己还能帮助些什么; 她就是江汉油田研究院石油开发所原副所长姚凤英,无论是科研管理还是研究方法,她都希望自己还能多说些,多做些。 因为她对自己的岗位有诸多的不舍,对往日并肩夺油创效的同志还有很多的牵挂。 聪明勤奋遇良师 练就全能开发技术 她参加工作分到地质组搞生产,师傅梁尚林带她,师傅教会她地层对比,井位书的编制,地质基本图件的编绘,这为她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油田含水上升加快,为搞清油藏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合理调整部署,编制“七五”规划,确保江汉油田稳产一百万吨,开发室成立了剩余油研究组,她参与其中,在这期间,她虚心地向李素娥、李木元、贺其川等老师傅学习,师傅们手把手教,她认真细致地学,对于沉积微相研究方法及用生产数据采用油藏工程法计算单井出口端剩余油饱和度,纵向层间、层内水淹层计算,平面剩余油图的编制方法她都熟练掌握,在油藏地质及油藏工程上扎实的基本功为她后续几十年的独立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上钟市,一次次创新为老油田注入新动力 姚凤英对钟市油田情有独钟,前后三上钟市,每次都有收获。 第一次是1994年,她在师傅带领下,作为技术骨干利用油藏工程法进行了剩余油研究,在剩余油富集区进行了调整部署,该成果获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二次是1998年,她首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组成员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将地震与地质相结合进行精细构造解释,首次引进地模与数模一体化新技术精细描述剩余油,钻探新井13口井,累积产油同比增加40%,新增可采储量30.4万吨,提高采收率4个百分点,增创经济效益892万元,成果获集团公司三等奖。 第三次是2007-2009年,她作为分公司科研项目“钟市油田地层对比及开发调整研究”的负责人和技术首席,首次提出了一套以不同级次湖泛面沉积的泥质盖层或隔、夹层为边界的砂体和油层精细对比技术,制定了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层系细分、重组精细开发对策,实施调整井16口,老井措施70井次,累增油3.4万吨,成果获得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上钟市她通过不断应用新方法新技术,让钟市油田开发一次次迎来生机,其研究成果一直支撑着后续开发调整,让钟市油田成为高效开发油田。 带头攻坚,科研成果遍地开花 2000年,她主动承担了集团公司项目“坪北油田储层地质模型研究”,首次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建立了一套适合于陆相盆地低渗透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系统,成果应用于坪北油田的滚动开发,新增探明储量307万吨,为坪北建成20万吨产能作出了积极贡献,项目获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她一头扎进了黄场、王场地区的研究,带领团队系统地进行了单砂体沉积微相研究,精细描述了微相在平面及纵向的分布特征,预测了砂体分布,新增探明储量204万吨,当年新井增油2.0万吨。 2003年,她针对潜北东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资料情况,首次提出综合应用GSLIB、RMS等建模软件,采用相控储层建模技术,对主力含油层系进行了储层随机建模,定量预测和储层评价,预测出有利勘探目标区14个,部署实施13口,钻探成功率92%,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35万吨,建成原油产能11.9万吨。 2009年,她负责“总口地区敏感性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引进矢量开发理念,确定了不同特点油藏的合理注采井网和开发技术界限,针对不同特点油藏编制了新区产建方案和老区综合调整方案,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9.57万吨,有效动用储量269万吨,使日产油水平从19吨/天上升到70吨/天,采油速度由0.3%提高到0.81%,累计增油9.1万吨。 常常听人说姚凤英工作中自带气场,这份气场来自她不断磨砺自己拥有扎实基本功的自信,这份气场来自于她对工作的严谨与细致,这份气场来自于她勇攀高峰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这份气场来自于内心对油田未来的笃定。职场奋进三十余年,她说回望过去,奋斗过,拼搏过,无悔石油梦。 (钟慧娟 刘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