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人就是这样,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对周围熟悉的环境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情愫,无论是身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还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 进入十月份,天气渐凉,昼夜温差加大。冷不丁刮来一阵疾风,再加上四川这边阴冷的天气,石化经纬西南测控录井队长邓海波不由地打了一个寒战。他下意识地裹了裹工衣,从生活驻地径直走到井场上的仪器房。马上要进入关键目的层了,虽然做了一些技术保证措施,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 邓海波是湖南道县人,2006年参加录井工作,一晃15年了。他从采集工、操作员一步步走上录井队长岗位,大家都挺佩服他的干劲儿。2015年我和邓海波在SHB1-5H井共过事,算是老相识了。这不,2019年川内生产任务重,项目部临时把他从新疆借调过来支援一线,他二话没说就开始订票了。 邓海波紧盯着仪器显示屏,瞬时钻时突然加快了,他马上交代操作员通知司钻注意刹把操作,注意井下施工安全。原来是两位司钻正常换班,由于操作习惯和技术娴熟程度不同所致,这下他才放心了。 有人问,在川内录井习惯不?他笑了笑说:“比新疆是潮了些,可是环境好,看得见山水,看得见人家”。我想这大概就是石油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吧。 海波也是一位老石油了。他去过东北工区,那时候实行冬休,一到冬天,忙完井上的工作他就和同事一起坐火车回湖南老家,第二天开春再北上。2010年由于业务发展需要,他从东北来到四川,2011年又从四川赶赴西北,在地理版图上走出了一个醒目的大“V”字形。 那时正值塔河油田大会战,各路石油大军纷纷而至,钻井队120余支,录井队130余支,迅速掀起了塔河石油会战高潮。条件当然是艰苦的,用当时流行的顺口溜说就是,戈壁荒漠人烟少,风沙困扰蚊子多,虽是瓜果飘香地,空气干燥信号弱。打电话比较困难,当时3G网络已经流行,但是油田的基站一时还未能覆盖油区的各个角落,打电话要经常站在一个高点的地方才行。 工作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经常搬家。随着钻井提速提效,钻井周期大幅缩短,搬迁安装的频率也加快了,原来需要6个月工期的井现在只要3个来月就完井了。经常是刚完井不久,紧接着就要搬迁至另一口井,或是搬迁到塔里木乡附近,或是轮南小区附近或是在草湖乡里面,也可能搬迁到塔河外围更远的地方。邓海波参加过塔中中良1井录井施工,那里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地带了。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石油人的家”。石油行业是个大熔炉,它能磨平你的棱棱角角。在单调的野外录井工作中,邓海波没有消沉,而是积极学习专业知识,顺利通过了高级工技能鉴定,取得了助理工程师资格,还拿到了大专文凭。 看到钻进施工正常、仪器参数监控正常、操作员恪尽职守、采集工按时捞取岩屑并清洗得干干净净,海波放下心来,便回到录井办公室开始整理基础资料。 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是生产副主任欧传根的电话。原来,西北工区进入冬季施工高峰期,新疆项目部急需抽调人员前去支援。看来海波又要北上了。(李社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