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毛乌素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时间:2021-08-03 15:08
文\重庆石油 吴彩霞
我想我是见过真正的沙漠的。
十年前,大学毕业,带着对男朋友的眷念和追随,我来到了毛乌素,那个当地人戏称“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的沙漠腹地。
初到毛乌素,是在七月火辣的阳光里。
坐了一天的大巴车,从河南郑州郁郁葱葱的绿色,逐渐过渡到陕北成片的土黄色,我的内心很是激动,丝毫没有荒凉绝望的感觉,迫不及待地下了车,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路旁,捧起一大捧被太阳晒得滚烫的沙子,任它慢慢从指尖缝里滑落……似乎明白了那句人生哲理——有些东西你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如果说初到毛乌素,对一望无边的沙漠风光还有着几分真感情的话,那接下来刮风的日子里,就是对它的深恶痛绝了。
七月的天,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总是说变就变。
也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蓝天白云,一杯茶的工夫,乌云便滚滚而来,还伴随着大风的叫嚣。此时的毛乌素,漫天黄沙,遮天蔽日,明明刚刚还是温柔如水的细沙,转眼就变成了怒吼着的风的帮凶,肆意地拍打着居民的住所,尽管有两层窗户紧密严实的保护,屋子里仍然随处可见细沙的影子,就连头发里都能抖搂出来些。只有盼着这股风沙快些过去,才能风平浪静。
好在这种日子随着“沙漠治理”,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是眼看着毛乌素从土黄色变成绿色的。
植树节的那段日子,沿着交通要道,当地的村民,驻扎在沙漠里的企业事业单位,大家分区域、分批次地进行植树造林,而那些离公路铁路较远的沙漠腹地,无人机播种便是很好的选择。
毛乌素不缺水,所以人工造林的存活率很高,也就几年时间,沙漠腹地长满了沙蒿沙柳,交通要道两旁则是灌木,人工固沙采取的方式是草方格+本地灌草。治理后,“刮沙子”的时代也基本告别了,但灌木根部,还是能看见细细的黄沙,在灌木的遮掩下,冰冰凉,显得更加温柔。
去年,由于工作调动,我要离开毛乌素了。一想到我再也看不到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心里莫名的酸楚。但当我真正离开它,并把这十年来看到的景象深深印入脑海中时,我发现,回忆比景象来得更加悠长……
(责任编辑:卢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