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下的记忆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时间:2021-08-09 16:34
文\绍兴石油 张晓武
幼闻文长趣事,至壮室方知俱无端崖之辞,与实大相径庭矣。余晓坊间多讹传,所言断非直笔,然其非吏非霸,何以遭此戏谑,惑也!时逢辛丑,闻青藤舍外有馆成,集举国之藏悼渭五百春秋。择日趋而观之。复至榴屋,聊慰仰慕。——题记
绍兴近年为打好历史文化品牌着实下了血本,而徐渭纪念馆的落成当是其中之一。馆址处原是一家机床厂,父母早年的工作单位,那里曾留下过我儿时许多欢乐,也算是有缘了。此次馆展的藏品极为丰富,款式也是各异,或端庄大气的立轴对幅,或雅致精巧的册页扇面,或拓片或古本,甚至还有未完的底稿小样。其中,多为各年代拥趸作品,当然更不乏徐渭的真迹。
打小听着徐文长故事长大,直到慢慢了解到徐渭生平,对他的才华也是从佩服再到仰慕。而对于此次的书画展,我可能最多只能算欣赏,更没有像郑板桥那样喊出“青藤门下走狗”的感叹。虽然徐渭自评为书法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再次之,甚至又冠与戏曲家、军事家的美名,然而后世对于他绘画的推崇却最为备至。从他画风中,能明显感受出“扬州八怪”“八大山人”等均沿袭了他泼墨大写意的风格,甚至近代不少国画大师也多有传承。
然而如此博学多闻,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里,他不过是一介不入流的书生。少即闻达乡里,初以文才涉人世,又籍武略受赏识,最后却以贱卖书画了却残生。仕途的不顺和胡宗宪的入狱,更使生性狂狷的徐渭精神几度崩溃。杀妻入狱七年、九次自戕未果,你都能想象得到他内心的那种痛苦和挣扎。愤懑、惶恐、胆怯、抑郁,再加上清高自傲的性格,最终造就了悲凉的人生。“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大概这位青藤畸叟也只有这无奈地呐喊了。
静静地站在青藤书屋前院,小小的院落一切都尽收眼底。几块乱石堆砌的“自在岩”,两三棵芭蕉、七八根瘦竹,书写着“天汉正源”的洞门里是一池清泉。砌石泛着幽绿的苔色,墙角的老藤却依然沧桑遒劲。“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我忽然在清泉的倒影里看到了那个落寞的小人物正时而长叹、时而低嘘,他或是在感慨命运的不济,又或是在唏嘘抱负的未已。
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于徐渭而言总是天大的憾事,然而世上却多了一位杂学的大家。有时在想,这位恃才放旷的“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渭,步入政坛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像解缙那样冻死雪地,或又如杨慎那样戍谪蛮地,不能终老故里,大约结局也是如此了。如果换种解读的方式,虽则穷困潦倒,但凭他执拗偏激的性格,又何尝不是不幸中的幸事!
我突然想起了有关徐渭的一个故事:传说明朝年间有个穷人死在了绍兴府城内的利济桥上,因界线两个县令互相推诿扯皮。愤愤不平的徐文长用一纸卖利济桥的文告,让两个县令共同处理了此事,于是绍兴民间才有了“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名谚。且不论真假,这句名谚可能也是徐渭一生最实的写照了。
(责任编辑:卢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