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兴石油 陆佳怡
夕阳的余晖洒在嘉兴月河街区,和朋友一起慢悠悠踱步在石板路上。灿烂的晚霞追赶着步履匆匆的行人,将他们的影子拽得又细又长。恍惚间,我们走到一家刻着“桐乡面”招牌的店门口。老板娘操着熟悉的桐乡方言问我们:“吃面梗伐?”这熟悉的乡音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
桐乡面,特色是小锅汤面,又大致分为紧汤和多汤。汤面的灵魂除了浇头和面条,更在汤中。大快朵颐一番,最后才是享受汤的美味,当然面条汤水的长短全凭食客口味,事先可以交代烧面师傅的。记得小学的时候,无论是出门学兴趣班,还是乐器考级和表演,父亲都会在来回的路上寻一家面馆解决中晚饭。那时候的我钟爱红烧鳝丝面或鳝片面。
等面上桌的空当,我会趴在厨房外的玻璃隔墙上,静静地看着烧面师傅在烟雾缭绕的厨房大展厨艺:黄鳝剔骨切丝或切片,姜丝爆香后加鳝丝或鳝片煸炒,加入料酒爆香,倒入酱油,胡椒粉调味,切入些许茭白和青红椒丝,“猛火灶”大火熬煮之后浇头便制作好了。紧接着一把特色桐乡湿面早已投入一旁一直翻滚的开水中,快速过烫水捞出,放入小铁锅中与浇头一起翻炒几下,顿时面香、鳝丝肉香交汇,香气四溢,趁热倒入大面碗,撒上葱花。一碗桐乡特色的红烧鳝丝小锅面就已端上桌了。
父亲永远只点咸菜肉丝面,还总是将他碗里的肉丝夹到我面碗里。忙碌完的面馆老板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也不忘调侃父亲:“下次直接让我烧咸菜面好嘞——”
到了中学时代,看着高高悬挂的面馆菜单:三鲜面、大排面、猪肝面、牛肚面、紧汤羊肉面……我认识到原来大名鼎鼎的桐乡面馆不只红烧鳝丝面和咸菜肉丝面两种。原来父亲爱吃的不只是咸菜肉丝面;原来咸菜肉丝面是最便宜的一碗桐乡面……
过生日时必须吃长寿面,每一年父亲都会去邻近的面馆打包一份咸菜黑鱼面。雪白的鱼肉卧在琼浆玉露似的面汤里,细长的面条如同柔软的海草,看似清淡的一碗黑鱼面,其实暗藏玄机。张开嘴,深深吸气,就能闻到汤汁的咸香,面条的芳香,鱼肉的鲜香,咸菜的清香。
由于桐乡面的灵魂是每天清晨送至面馆的湿面,面好,有嚼劲,入口爽滑,虽然优点不胜枚举,但是也有“致命”缺点——易糊,父亲打包来的咸菜黑鱼面却是恰到好处,少一分偏生,多一分则糊。原来父爱是如此深厚绵长。
步入大学后,我用兼职得到的人生第一桶金,请父亲到面馆吃了顿他鲜少吃的咸菜黑鱼面。这是第一次父亲没有固执地坚持要吃咸菜肉丝面,这是第一次看到父亲吃得大汗淋漓,意犹未尽,这也是第一次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和父亲紧紧相拥。
“老板娘——两碗咸菜黑鱼面。”“好嘞——”撩起帘子,走进烟火气十足的面馆,有中年男子带着背小书包的孩子来吃面的,有一群初中生相拥来面馆庆生的,还有年轻女子搀扶着两鬓斑白的老人家一步一拐进面馆的。肚子发出的咕咕声让我猛然回神,朋友已经吃完大半碗面,直呼过瘾,还不忘怪罪我不早早推荐如此美味。
如今,桐乡面已经冲出小县城,各式招牌:“阿能面”“阿能徒弟面”……在杭州、上海等地开花,拥有的忠实粉丝无须驱车100公里也能吃到正宗的桐乡面。衷心祝愿桐乡面能保持本味,在全国遍地开花,让食客尝到桐乡味道,让远在外地的桐乡游子能在一方天地里感受家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