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乘着阳光好晒草”。入秋以来,在福建仙游园庄镇一带,制作线面的师傅们又忙碌起来,他们要乘着秋天的好天气,抓紧制作线面。家家户户门前屋后,一排排面架架着细细长长的线面,仿佛飘动的白色“五线谱”,构成“一丝一线总关情”的百姓生活画面。
线面是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传统的面食。采优质面粉加盐等辅助料精制而成,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香爽可口。面架一字排开,数百条线面高悬其间,倾泻如帘,慕名者给予一美称:能吃的“五线谱”。
园庄镇是生产线面的大镇,家家户户门前架上挂满一排排洁白的线面。村民们或在作坊里制作,或在门前用力拉面晒面,这里生产的线面畅销全国各地市场。
有着五十多年制作线面的憨厚吴大爷告诉我们,制作线面不但要有技巧还需要看老天的脸,制作完成的线面需要在阳光下晒。一般需要在提前一天的半夜起床和面、醒面、再切成大块的线条、盘面四次,用手搓成一次比一次细的面条需要四次、再搓的时候需要加上油及醒面时间。
然后再把约筷子粗的面条一层层绕在二根竹竿上,放在面架上醒至第二天。 太阳快出来时,吴大爷要抓紧把配好的面架子拿至室外,一头放在木架,一头拉在手中,用力拉至面变细。然后放在另一头的架子上,再用细竹竿从线面中间把线面拉开,让它不会粘在一起,也晒得更加均匀。
中途要不断检查线面的湿度,如果过干则线面会碎掉。晾晒的时候,在线面中间放根木棒,这样会让线面慢慢变得更加细。把快干的线面折成需要的长度继续晾,等到晾晒差不多就可以收进房间,准备打包了。
线面是仙游人农历生日时必不可少的主食。放入煮沸的锅内,捞两三分钟即熟,泡进鸡汤、鸭汤、羊肉汤或目鱼猪脚汤内,再加上一个白煮的鸡蛋或鸭蛋,鲜亮美满。由于莆仙话“长面”和“长命”谐音,故莆仙人又叫它“长寿面”“妈祖面”。
为什么叫“妈祖面”?原来,古时候,这里的渔民在出海之前,其家人都会给他们煮上一碗妈祖面吃,以祈求出海捕鱼的渔民能平安归来。随着妈祖信俗的不断传播,妈祖面逐渐成为莆田寻常百姓家的一道主食。每年初一、初五吃上这一碗,保佑来年平平安安。
在他们眼里,线面能给你带来安康、吉祥、幸福美满、长寿,还可以驱邪等。亲朋好友祝寿离不开它,结婚喜庆离不开它,驱邪除秽离不开它……所以,线面也叫“长寿面”。
多年来,仙游特产线面已经融入了仙游文化。结婚,要吃线面,图一团喜气;过生日,要吃线面,图长命百岁;走亲戚,要吃线面,图个友谊源远流长。因此逢年过节、喜事祝寿,莆仙人都少不了它。吃面之时,不可将面剪断,意喻延年益寿,一个鸡蛋则象征太平团圆。
仙游人祝寿及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也习惯与亲人一起吃“长寿面”,意喻着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吃面时不可把面剪断,这样才能“一帆风顺”。
莆田仙游人吃“妈祖面”“长寿面”是在寄托一种深深的期盼和祝福!我们幸福的人生仿佛细细长长的线面,悠长悠长……(图文\邱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