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劲吹,马路两旁的行道树叶子渐渐落完。每到这个时节,禾城的一众百姓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羊肉,红烧的、白切的、拆骨的,蒸缸做的、压板烧的,当然还有羊肉面加早酒。
嘉兴人笃信吃羊肉,而且从老清早就开始吃了。天还蒙蒙亮,羊肉店的师傅就捅开了炉子,要把大铁锅的羊肉稍微热一下,这称好分量、用稻草扎好的羊肉隔天就烧好了。大堂里早已坐满了人,有的店干脆再搬几张方桌在门外,就着铁锅飘散的肉香,来块腰护,加些羊肚羊肝,口味重地再到大锅边上的小碗里添些蒜叶、蒜泥和辣椒粉,一碗面,一只“小炮仗”(小瓶五加皮,或小瓶劲酒)。
这时候往往好朋友、老兄弟相约一起嚼大头天话,咪一口小酒,咬一口羊肉,再不打草稿天南地北、古今中外乱吹一通。肉吃光了,酒瓶也已经底朝天,再把羊肉汤往面里一倒,呼噜噜,一口气入肚。然后抹一把油光发亮的嘴唇,屁股一拍,扯路,各奔东西。
禾城人家劳碌一天,还是喜欢小聚一下来杯小酒的。特别是西北风一吹,进馆子店相聚,总要点份补虚袪寒的羊肉,拆骨羊肉、蒸缸羊肉都是不错的下酒菜。兴致来时,干脆到新塍吃羊肉。新塍羊肉选用的是当地的山羊,以使用传统蒸缸而成为其鲜明特色,烧好后味醇、汤香、肉酥。
搛一块腰护到嘴里,油而不腻,酥而不烂,香嫩可口,吃了还想吃。嘉兴有句老话,叫“羊脚杆马力道”,嘉兴人认为羊脚大补,而且羊脚杆、羊肚和羊肝是极好的下酒小菜。不过要吃羊脚杆必定早点去,去迟了是很难买到的。据说,每年中秋一过,上海松江、江苏吴江的食客会特地赶到新塍来吃,吃好后都要带点回去和亲朋好友分享。
禾城人虽喜好吃羊肉,但各地烧品、味道相差极大。常见的羊肉做法都是红烧的,偏偏有的地方钟情于白烧,我的家乡桐乡就很流行白切羊肉。
白切羊肉也叫压板羊肉,往往选用当地产的湖羊腿肉为主料,羊肉凉水下锅,加黄酒烧开后撇去浮沫,放大料、姜、红枣等大火煮上半个钟点,转小火焖上个把小时,放盐调味,剔除骨头,把羊肉连汤放入特定容器中,用重物压实,待到自然冷却后,改刀装盘,蘸椒盐吃。这种吃法一般作冷盘为多,外观清爽,羊肉的胶质带着诱人的质感,但就搛一片尝个新鲜,总不大尽兴,不像红烧羊肉,来个一大盆,吃得手舞足蹈,心满意足。
除了红烧、白切之外,有的地方还时兴拆骨羊肉,嘉兴市区烧得好的拆骨羊肉在建国北路,有家老钱拆骨羊肉店,门面不大,吃的人倒蛮多,也算是家网红店。
老钱拆骨羊肉与其他烧法不一样,先将羊肉清洗干净后,改刀成大块,入锅焯水。锅内加老卤、葱结、老姜、酱油,以及料酒和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再把羊肉重新入锅,上置竹架。锅开后撇去污油,留净油封住汤面,然后文火烧煮至肉酥,待汤温降至差不多时起锅,再把羊肉倒入大盘,趁热拆净大小羊骨。
吃拆骨羊肉,往往来杯小酒的辰光多,几个人一约,称上几十块钱,老板按你所需,用铁夹夹住,剪刀剪下羊肉,装上一大盘,再配几只时令蔬菜,吃得极是乐惠,往往客满。我难得也会凑个热闹。
羊肉虽有多种吃法,而最具营养的要数羊杂汤了。羊杂汤也称为羊杂碎,内蒙古、陕西、山西和四川等地的人非常喜欢喝。所谓羊杂就是将羊身上杂七杂八的如羊头肉、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羊肚、羊骨等混合在一起煮。
其做法非常简单,与一些配料放在一起煮熟,然后再放入汤中浸泡一晚上,第二天加热喝就可以了。嘉兴人的讲究,羊杂汤是没有羊头肉和羊骨的,而是有羊血。这味道更浓,没有羊血,似乎清汤寡水,羊杂汤总觉不够纯正。
北风起,羊肉香,禾城过几天又将面临一波大寒潮,但只要有这羊肉做伴就能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这个冬天也将不再寒冷。(嘉兴石油 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