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工作多年,曾有朋友向我发问,假如他们去到我的家乡,我拿什么款待他们?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豆汤面”。
豆汤面可以说是伴随我成长的最好见证了。读书时,不论春夏秋冬,我每天的早餐便是一两豆汤面,几乎没有更换过,唯一变的是从一两变成了二两,对豆汤面的爱意也是越来越浓。不仅我爱吃,家乡的亲人朋友也唯独钟爱它。
随意走进一家面馆,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老板,来一两(二两)豆汤面,多加点臊子哈。”老板也总会热情地答道,“好,要的”。看似这样简单质朴的两句话,如今对于远在家乡千里之外的我来说,却成了最奢侈的期望。
谈及之处,不经意间便湿了眼。此时,如果有一碗热腾腾的豆汤面摆在我面前,那必定是我今年最珍贵的礼物。我想,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最好吃的东西,莫过于就是家乡的饭菜,家乡的味道,一道充满儿时记忆的美食吧。
前年,在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中,我从儿时常去的面馆老板口中得知了豆汤面的由来以及制作过程。据传豆汤面始于清末宣统年间,创始人是个小商贩,最先在早上卖搭搭面,到下午改卖豆汤面,后到民国时期,将做面手艺传予后辈。其子继承衣钵,独自开门立户,以卖豆汤面为主。
由于其极具特色,味道鲜美。他人纷纷效仿,于是豆汤面便传播开来,直到九十年代,卖豆汤面的店在家乡这个小城已经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到现在,豆汤面还在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传承和发展。如今走在街头,基本上在任何一家面馆都能吃到很正宗的豆汤面。
豌豆,豆汤面中最不可缺少的一味主材料。只选用上好的黄豌豆,经过温水浸泡后,再放入砂锅微火慢炖,炖到豌豆变得色泽饱满,浑圆熟透,颜色金亮动人,粉味十足时,捞出备用;汤的熬制要用猪的大腿骨劈开、锤烂,精心熬出骨油,才能入味。臊子作为豆汤面的重要配料,要求也极为严格,要用上等五花肉剁成细小肉粒,再在锅中煸炒出油、肉质变紧变干,才可成为肉臊子备用;最后,“底板"即在面条出锅之前先将花椒、姜蒜末、葱花等放入碗中,再淋入一大勺滚烫的猪腿骨汤,最后才捞出面条控水并放入碗内,这样一碗味道浓厚悠长的豆汤面才算完成。
身在异乡为异客,漂泊游子的心并不总是顺心如意,难免会有孤独和委屈。而这时,家乡美食的味道便会常常从童年穿越了时光来到心底,挑逗着灵魂,让思乡之情倍增。如今,我也时常自己做豆汤面,虽然味道比不上家乡的,但就是这一碗小小的豆汤面,已足以慰藉我的念乡之情。
今年,是我离开故土的又一个岁月年末,遥望起那轮挂在天边的明月,竟引起了我漫无边际的思绪和惦念,我相信每一个在外拼搏的人都会永远眷恋,他们融化进血液里的故乡情和人情味,那道曾填满儿时记忆的美食吧!(吴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