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光飞逝,一晃还有半个多月就到过年了。离开家乡十余载,几乎每个春节都在广东的花团锦簇、春意盎然中度过,这与我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东北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对于年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在东北老家,最让我迷恋的就是过年时,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那贯穿在大街小巷之中浓浓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浓,还要从大街小巷的张灯结彩说起。小时候,我们小孩子最企盼的就是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的到来。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家附近的年货一条街就正式开市了。街道两边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处处弥漫着过年喜庆的气息。小孩子们自然最爱逛零食区,饼干、糖果、巧克力、坚果、干果、膨化食品,可以说只要是孩子们喜爱的,这里都应有尽有。最让小孩子们欣喜若狂的是,以前家长不给买的美味,在过年的时候都会放松限制,对他们有求必应。所以小时候,掰着手指头盼望着过大年,已经成了我们不约而同地默契。
过年前这几天,可谓男女老少、街头巷尾的人们都忙碌着置办年货。老人们对对联、福字、灯笼、门神、窗这些过年吉祥物的选择上,可谓是精益求精。他们驻足讨论、对比。只见他们左手一幅家和万事兴,右手一套事业步步高,嘴里还振振有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过大年幸福的笑容。
主妇们更是在年货的置办上从不示弱。从为家人们准备新年新气象的新衣服、新鞋子。到年三十团圆饭需要的鸡鸭鱼肉、油盐酱醋。再到亲朋好友聚会相见时,需要的红包袋、小礼物。她们需要的每一件物品都提前在纸上写好,买完之后逐项划除,生怕有遗漏。街边小摊贩的叫卖声、主妇们的还价声、小朋友们的欢笑声,这些声音汇集在一起,就谱写成了一首叫作迎新春的动听乐曲。
年关近了,年味浓了。在北方过年前的准备中,蒸馒头、蒸豆包、蒸糖三角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听老一辈人讲,过去物质匮乏,过年走亲戚朋友,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像样儿礼物。在那个凭粮票购买粮食的年代,对于节省一点的家庭来说,一年到头能攒下三十斤左右的面粉。人们就用这些面粉在过年的时候做些馒头、花卷,留一些给自己家人吃,留一些作为走亲访友的礼物,也寓意着希望亲戚朋友们。在来年能够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尽管现在生活富足了,但是老一辈的“蒸面食,留过年”的传统没有改变。家家户户的巧手主妇们,每到腊月二十八那天,就早早起床。准备好干面粉、酵母、蒸笼、锅碗瓢盆。开始和面、调馅。当一切年前工作都万事俱备之后,就等着大年三十的到来。
故乡,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是那个最思念的地方。它像一曲悠扬的笛声,让人魂牵梦萦。又像是一抹皎洁的月光,让人心动不已。亲爱的故乡啊,思念你那浓浓的年味,想念你带给游子们“家的味道”。(茂名石化 王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