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小时候,时至年关,奶奶总是一趟一趟地带我去赶集,置办年货。集市上的热闹让我感觉格外兴奋和快乐,我一手拉扯着奶奶的衣服,生怕人多冲散了我和奶奶,另一只手总是拿着什么好吃的,有时候是一根糖葫芦、一个烤红薯,又或者是一块年糕、一把花生、瓜子,再不济嘴里也吃着卖家让品尝的小零食。总之,陪奶奶赶集,嘴里是满的,心里是甜的,在东北那片冰天雪地里,享受着一个孩子的“年味儿”。
20世纪80年代,尤其在东北的小镇上,食物远没有现在这么丰盛和富足,但是奶奶同那个年代的许许多多劳动人民一样,用勤劳和智慧极力为一家人营造出了幸福祥和的年味儿,进入腊月二十三,一过小年,奶奶就忙乎起来,油炸果子(类似麻花的各类形状的面食)、炸豆腐、炸带鱼、蒸黏豆包、炖猪肉、灌血肠,接财神,送灶王爷,炒花生瓜子,挂灯笼、彩灯等等,一直忙到除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守岁、拜年,在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中,辞旧迎新。
时至今日,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年”是我过得最幸福的中国年。也许那是我儿时对“年”的最初记忆?所以才觉得格外难忘和美好?
儿子今年六岁,我应该给他的记忆中的“年”留下怎样的回忆呢?去年幼儿园因为疫情提前放假,我把他送到婆婆家,他足不出户近两个月,每天好吃好喝,电视、手机、ipad,爷爷奶奶轮番上阵“伺候”,他的幸福快乐就好比每天给糖吃,早已不知滋味了。
今年,我早作准备,我对儿子说,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咱们都不住在一起,快过年了,作为晚辈,我们要给长辈提前买些新年礼物,你说买点什么好呢?我本意想带他去各大超市转转,感受下过年的氛围和置办年货的快乐。没想到,儿子却说,妈妈,抖音里天天都有卖年货的,咱们在上面买,就直接邮寄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啦!
儿子说的不无道理,这样选年货又便捷又省时,打开抖音,无论你想要什么都有卖的,不仅如此,还有各种搭配套餐、爆款组合、秒杀优惠。在七岁儿子的指导下,我们“配齐”了年货,有窗花对联、坚果蜜饯还有各类熟食罐头、酒水饮料,就连年夜饭都有成品包装礼盒。在儿子的鼓励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全下了单,看来这个年可以“坐享其成”了。
不甘心的我,还是想给儿子找点“事”。如今网络的智能已经能掌握你的需求了,再打开手机,不管是各类购物平台,还是抖音快手,都给你推送与“年货”相关的商品,心里既觉得有些反感,仿佛被偷窥了隐私,又觉得便利。在网络的推送下,我又购买了关于“年”的几本儿童绘本书籍,“中国年”的乐高积木,DIY虎年灯笼还有全家人的拜年服,我甚至还准备了几枚一分钱的硬币,在除夕夜包在饺子里,吃到钱的人,预示着一年的好运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对于年的记忆,就好比我每年都会听到父母谈论他们年轻时对“年味儿”的追忆和思念,那里也有我所不曾感受和体会过的别样幸福。
时代变迁,光阴流逝,人们追求幸福的信念和脚步是亘古不变的。我还是放下寻找儿时“年味儿”的执念,既怀有内心的坚守又饱含对未来的憧憬,迎接全新的明天。(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