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从小清河畔来到涪陵,参加轰轰烈烈的涪陵气田大会战。9年来,我见证或下令点燃了气田50%以上新井试气的第一把火,和气田一起一步步成长,回首抬眼之间满是感动。”2月22日,面对记者的提问,吴魏感慨良多。
吴魏是涪陵页岩气公司试气工程项目部副主任工程师,和所有技术人员一样,他踏实努力,慎于言,敏于行,守谦行实,把现场当作家,在广袤的气田激扬着闪光的青春。
“提速提效是系统工程,缺一环也不行。”
页岩气开发在国内没有先例,特别是试气工艺工序,复杂难度大,工程细节多,质量要求高,要实现提速提效,作为负责工艺技术的工程师,吴魏知道自己肩上担子有多重。
“提速提效是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整体施工。”吴魏认真地说。
去年,气田大规模推广电驱压裂技术,吴魏就遇到了挠头事——压裂中使用的可溶桥塞溶解较慢,已不适应电驱压裂高效施工的要求,像木桶的短板一样,须马上补齐。
吴魏和同事一起查找资料、四处咨询、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一家可生产易溶桥塞的厂家。
从“可”溶到“易”溶,虽仅一字之差,但现场应用变数多,谁也无法预测,哪个环节会“尥蹶子”,吴魏的心提到嗓子眼,天天跟踪分析试验情况。
当首支易溶桥塞进入井下时,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易溶桥塞确实好溶,送入井筒没等压裂施工就溶了,起不到封隔井筒的作用。“作废一支桥塞不说,还得起出相关工具,耽误工期,起一趟就是十几万的损失。”吴魏很是心疼。
吴魏和同事们一起,天天守在试验现场,取样分析,不断与厂家沟通,改进工艺配方,前前后后又花了3个月,终于使易溶桥塞达到工艺要求,去年推广运用50多口气井,年节约开发成本上百万元。
考验接蹱而至,压裂后需用连续油管“清扫”井筒,打通页岩气逸出通道。可是,易溶桥塞溶解后像“QQ糖”一样很黏稠,很难清理。吴魏不气馁,和技术人员一起,想了很多招,最终利用高强度PDC磨鞋,把调皮又顽固的“QQ糖”清理干净,使钻塞速度提高40%。
2021年,电驱压裂施工在气田大放异彩,创造多项施工纪录,技术达国际领先。
“要提速提效,更要安全环保。”
“气田今年不但提速提效指标加码了,还更加注重安全环保。”吴魏坦言,“压力很大,我们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施碳减排、甲烷回收。”
气田开发的前些年,可减少测试时的页岩气放喷燃烧的背压阀进站测试技术,受限条件较多,只能初步使用。
今年,为促进碳减排,公司决定全面推广背压阀进站测试技术。最近,焦页12号平台正在实施背压阀进站测试技术,吴魏井场跑得更勤了,更改测试流程,采用一体化计量,电话经常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不断分析验证着运用背压阀进站测试技术成果,累并快乐着。
“使用背压阀进站测试技术,让原本放空燃烧的页岩气进入采气流程,避免了能源浪费,增加了经济效益,单井燃烧气量减少了70%~80%,同时降碳作用也很显著,单井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0多吨,还能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吴魏开心地说,“这种页岩气新型地面测试系统已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一人再能,也当不了四堵墙。吴魏感慨,每一次的改进研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螺旋上升的曲折过程,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气田开发9年多,攻关了很多技术难题,试气工艺也历经多次升级换代,我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团队的力量很重要。”
“火车站就在眼前,但踏不上回家的路。”
涪陵北站离页岩气基地仅700多米,不忙的晚饭后,吴魏和同事三五成群地散步,几分钟就能走到,听见熟悉的报站声,吴魏说,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回家。
和所有气田会战员工一样,吴魏也过着长期离家别亲的日子,父母妻儿都在四川资阳。
记得在焦石时,大家兴奋地议论搬到涪陵李渡的日子,周末就可乘车回家,周一再乘车上班!所有人都一脸向往,可等真搬到城里了,“以前咋样现在还咋样,周末照常上班。”吴魏说。
儿子5岁了,每次回家,小家伙都能蹿出一截,待在家里没几天,儿子会问:“爸爸你咋还不回去上班?”小小的人儿已习惯了分别和相聚。
想去幼儿园接儿子,吴魏只能拉上母亲一起去,幼儿园老师不认得他,他一人接不走儿子。
为了尽可能弥补愧疚,陪伴家人,吴魏认真计算着为数不多的在家日子,尽可能与家中大事重叠,比如儿子生日,老婆父母生日等。尽管如此,儿子5次生日,吴魏也只回去过2次,有一次动车票已买好,临时接到制作汇报PPT、并要向局里汇报的任务,只有赶紧退票。
“老婆没意见吗?”
“嘿嘿,架都吵过好多回。”吴魏憨厚地一笑,“每次有扯皮拉筋的事,父母都向着我老婆,我只能认怂,对于家庭,老婆辛苦,付出要比我多得多。”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这些年,吴魏踏实笃定,一步一个脚印走在气田开发的星光大道上,也收获着满满的成果和喜悦。先后取得省部级以上技术成果5项、局级创新创效成果11项,荣获江汉油田劳动模范称号。
(戴莹 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