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被评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喜讯传来,上海石化冬奥火炬团队成员流下激动的泪水。
“我们是代表中国石化为国家造火炬!”火炬团队负责人、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说,这是团队迎来的第三次幸福时刻。第一次是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上,“飞扬”火炬揭开面纱,世界为之瞩目。第二次是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手持“飞扬”火炬点燃主火炬时,世界为之喝彩。而这一次,是党中央、国务院给予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倍感自豪!
在火炬研发、量产过程中,集团公司党组多次要求:一定要造出一把富有高科技含量的冬奥火炬,展示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实力,展现中国石化讲政治、顾大局、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在最近收到的感谢信中,北京冬奥组委高度肯定上海石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圆满完成火炬及相关产品的研发量产及运行保障任务,为火炬接力安全、顺利、高水平进行打下良好基础,为成功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作出了贡献。
早在2020年6月,上海石化承接研制碳纤维火炬外壳的重大任务,当时还没有“飞扬”火炬样品,为了尽早心中有底,他们借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认真研究,琢磨细节。
2020年10月初,拿到“飞扬”火炬样品时,团队成员大吃一惊:它与“祥云”火炬区别巨大。“祥云”火炬为圆筒形,结构较为简单,外壳为工程塑料,燃烧段采用铝合金材料,燃料为液化气,气体压力较小。而“飞扬”火炬呈旋转上升形状,如丝带飘舞,构造复杂,且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燃料为氢气,气罐压力高达42兆帕。
碳纤维如何化身成造型极不规则的火炬外壳?上海石化找到拥有三维编织技术的东华大学,但当时对方只能编织等口径物件,像“飞扬”火炬这样的不规则构造还没有尝试过。上海石化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协助东华大学攻关,通过经向、纬向、法向三个维度进行编织,最终解决造型问题。
要使火炬耐烧,必须要有耐得住80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复合材料,但市场上普通的树脂材料耐高温极限只有200摄氏度左右。一筹莫展之际,上海市经信委传来消息,金山区一家民营企业有合适的树脂材料。上海石化火炬团队喜出望外,登门拜访,发现该企业研发的树脂材料还处在实验室小试阶段,于是迅速组织相关企业协同攻关。
经过3个多月攻关和上百次试验,他们成功打造出具有轻、固、美特点的“飞扬”火炬。与同体积铝合金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轻了20%以上;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辐射等特点,成就了火炬的“固”;应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让火炬整体结构优美,成为一件完美的工艺品。
2021年春节刚过,火炬样品进京“赶考”,从外观到质量,得到北京冬奥组委和专家一致认可。
还没来得及松口气,2021年3月,上海石化接到新任务,担任产业链链长开展火炬量产工作。在短短两个月内,北京冬奥组委、中国石化和上海石化通过考察比选,确定了各部件委托加工企业,构建了集火炬外壳、内飘带、燃烧系统、火种灯生产,以及终端检测、产品交付为一体的总流程。
上海石化与设计团队一起,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对各部件加工企业进行量产指导。量产团队边对接、边完善、边验证、边量产,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攻克10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从试验阶段到量产阶段的跨越,最终完成1200支冬奥会火炬、600支冬残奥会火炬的量产任务。
全程护卫火炬传递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到上海石化肩上。
2021年9月,上海石化组建火种护卫队并进行集训,为远赴希腊雅典采集火种作准备。该公司技术人员富小青和胡晓接到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苦练本领,以应对各种挑战。
2021年10月1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于奥林匹亚举行。19日,在雅典帕纳辛奈科体育场进行火种交接,富小青和胡晓一路护卫。20日上午,火种安全运回北京。
紧接着,上海石化组建包括14名党员在内的火炬护卫队。今年1月,火炬护卫队全体在北京组装基地集结,开展火炬燃烧系统检验、充氢、组装、复检、包装等工作,进行操作训练。团队成员做好分工,精心把关每一支火炬的安全水平和外观质量。
今年2月,火炬传递启动仪式举行,火炬传递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相继进行。每一棒火炬传递结束,火炬护卫队都有专门人员对燃烧系统进行拆卸回收。他们熟练地将内外飘带分离,把内飘带上的燃烧系统拆卸后,再把内飘带装回外飘带,交还给火炬手。这样做既能确保火炬安全,又实现燃烧系统二次利用。
在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的3天时间里,火炬护卫队面对严寒天气连续作战,以“零熄灭”成绩坚持到开幕式的精彩呈现,高质量完成火炬传递服务保障任务。之后不到一个月,火炬护卫队再次集结,高质量完成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的服务保障任务。
一年半的“飞扬”火炬研发、量产,两个月的火炬传递服务保障,展示了中央企业的科技实力,展现了中国石化的央企担当。(记者 胡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