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对喜爱的美食,人们总是赞不绝口、念念不忘。我也一样,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鱼糕。
我的童年是在荆州的乡村度过。鱼糕是家乡的传统菜,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有韧性折不断而著称,晶莹洁白软嫩鲜香,是酒席中必上的菜肴,有着“无糕不成席”的传统。
记忆中,儿时的我吃酒席最期待就是鱼糕这道菜。切成片的鱼糕摆成圆形,上面散落着木耳和黄花菜,丝丝缕缕的鱼香味让我直流口水。怎奈鱼糕按照每桌客人数平均分配,一人一片,让我颇为烦恼。这点小心思,母亲怎么会不知道,总会把她的那一份让给我,鱼糕瞬间被消灭。入口鲜香嫩滑,让我一直难以忘记。
5岁那年,我来到位于潜江的江汉油田,虽然距离荆州只有50多公里,但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年代,想吃鱼糕还真有那么点困难。为了让我吃上鱼糕,母亲每次回老家参加酒宴,都会顺带一些,即使要转几道车,步行几公里,她从来不嫌麻烦。她还叮嘱老家的亲戚,要是来油田的话,也尽可能带点鱼糕。那时候还没有冰箱,鱼糕不易长期保存,我想常吃的愿望总是不能实现。
有一天,母亲买菜回来说:“告诉你个好消息,菜市场有卖鱼糕的,给你买了一些。”这让我兴奋又满怀期待。可期待却变成失望:“不够鲜嫩,淀粉太多了。”虽然菜市场的鱼糕外观和老家一样,但是味道相差太远,我当时还点评了一句:这鱼糕缺少灵魂。
没有想到,母亲将我的感受告诉了卖鱼糕的商贩,她希望我能吃到味道更好的鱼糕。其实,油田喜欢吃鱼糕的大有人在,于是,菜市场卖鱼糕的商贩慢慢多了起来,竞争之下,鱼糕找回了应有的味道,也从稀罕物变成了随时能吃到的平常菜品。但我记不清“荆沙鱼糕”这个叫法是从什么时候有的,也无从考证。
母亲也在众多商贩中找到了味道最好的那家鱼糕店,每次知道我要回家吃饭,她都早早去买好鱼糕,还会准备好一块让我带上,“这是刚刚蒸出来的,味道好着呢。”
看见母亲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我接过整齐的食品包装袋告诉母亲,现在真空包装的荆沙鱼糕在油田许多超市很容易买到,我在家中下面条、煮火锅,只要想吃,鱼糕随时能出现在我的碗里。就算是在员工食堂,鱼糕也只是一道日常菜品。
“那就好,那就好。”母亲嘴上这样回答,可当我下次回家吃饭,她依然会到菜市场去买新鲜出炉的鱼糕,还根据我的喜好为我烹饪。一晃眼,鱼糕已经吃了40年,却总觉意犹未尽。每次看到鱼糕,就想起母亲为了让我吃上鱼糕想尽办法的样子,饱含爱与温情。(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