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江汉油田研究院物探方法研究所地震采集技术负责人,2008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野外地震采集技术管理工作。他先后从事过解释员、地震队施工员、地球物理师、基层队副经理等工作。曾荣获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参与科研项目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型专利一项,两项QC成果获公司表彰。
2020年5月,杨波调入江汉油田以来,主要负责物探采集技术设计和野外地震勘探物探监督工作。经历了岗位身份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向的转变、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转变,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对工作的热情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执着信念。
从源头把好关,支撑好高质量勘探
杨波做为方法所采集设计负责人,积极调研、主动学习,引进兄弟单位先进的设计理念,开展“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科研攻关,采集设计观测系统论证从二维模型论证发展到实现三维模型正演论证,采集设计思路在中石化内保持较先进的水平。同时,他还主动担当、提前谋划,高质量部署设计八面河单点高密度三维、石柱南三维、金家湖高密度三维、涪陵北二维等采集项目。其中石柱南三维创江汉油田单次部署面积之最,实现规模降本;八面河项目获中石化优秀工程奖。
落实现场管理,保障安全优质运行
从承担野外地震勘探物探监督工作开始,他就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油田内部监督,既是监督、是设计者、是甲方,也是资料的使用方。多重角色意味着多重的责任担当。调入江汉油田以来,从石柱南三维到涪陵北二维,杨波连续两年承担南方山地项目,在所里分配任务时,他总是说:“山地项目,采集监督是个‘体力活’,咱们所采集监督就我最年轻,跋山涉水的活交给我!”
到一线到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
“要想做好野外采集现场管理,把质量搞上去,光提要求、找问题不够,做为监督还必须到一线到现场,和乙方技术人员一起落实问题、制定对策、解决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问题纠偏。”杨波说,抓好项目管理离不开这种优良作风。
石柱南三维位于齐岳山和方斗山之间,山高林密,悬崖众多,地形起伏剧烈、切割严重,施工难度大。检查束线设计时,发现在麦夫顶无人区内钻井空缺,造成资料缺口较大。当了解到是麦夫顶地形太难,钻机搬家困难、无法到位时,他了解路线后,徒步4个多小时抵达设计点位,通过查看现场地形,与技术人员和钻井负责人共同商讨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敲定“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立特殊地形钻井突击班,解决复杂地形钻井问题,有效弥补了资料的缺失。问题解决了,他自我调侃说“今天又‘野驴’了一把!”
把关每处细节,确保资料真实可靠
涪陵北二维是油田部署的“双复杂”条件下深层地震勘探攻关项目,生产因素试验是本次攻关重点。白天,他一整天都泡在试验点,准确核查钻井、岩性、下药、表层调查、排列摆放等各工序施工数据、质量,严格执行设计要求。晚上,在仪器车上监控每一炮试验炮生产过程。全过程的试验监督,是为了确保试验资料真实可靠,为确定生产因素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连续两天的试验下来,他发现自己真有点熬不住了。
两年来,杨波通过创新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推进施工方信息化建设,加强可视化生产、透明化监督,制定并完善各类监督制度,带领监督组全员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坚持目标导向,切实做到真抓真管、严抓严管,围绕总体地质任务和技术要求,推进全体施工人员对技术路线的认识和执行力,扎实监督好每一个细节,管理好每一道工序,最终圆满完成项目监督任务,参与项目均安全、优质、高效完工。
“求真务实,做一个锐意进取的实干家。”这是他的座右铭。两年来,杨波不忘“找油找气”初心,践行责任担当,强抓源头管理,精心设计、精细论证,狠抓落实,提升项目保障能力,积极为油田高质量发展开拓新阵地。
(刘猛 彭连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