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6月21日,在青海油田山201井井场上,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SL280队首战告捷,队长周健将“青年突击队”旗帜小心叠好并收起,准备转战到山301井继续施工。
这面旗帜,已在青海高原上飘扬了61天。
今年3月,首次出征青海高原的队长周健率领SL280队跋涉2550公里,登上海拔3300多米的201井,在拓市创效的征程上攻难关、当先锋、打头阵,让胜利录井“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在雪域高原上高高飘扬。
出征——跨越2550公里征途,扛起拓市创效重任
初上高原,大家出现了头疼耳鸣、胸闷气短、手指麻木等症状。“谁都知道高原苦,可全队7人却主动报名参战!”周健为队员的精气神感到骄傲。
3月27日一早,周健将鲜红的“青年突击队”旗帜挂在仪器房前,猎猎招展。“看到这面旗帜,瞬间感觉全身充满力量。”仪器工程师陈栋笑言。
空气只有平原地区的70%,一袋密闭的湿巾,被压力胀得鼓鼓地如同皮球。遮天蔽日的沙尘,撞击营房“叮叮”作响,还往口鼻里钻。雪粒如同冰雹,随着风像小刀一样割在脸上让人生疼。
首日奋战高原,尽管白天精疲力竭,晚上就是睡不着。“兄弟们,咱们可以没有经验,但不能没有斗志,活还要干得更好!”周健给大家打气。
“队长放心,我们没问题!”队员们积极回应。
破冰——征战海拔3300高原,让隐身油层现真身
施工现场,周健积极与工程方协调吊装设备,两小时后仪器房、地质房相继就位。突如其来的沙尘暴遮天蔽日,队员们脸上、鼻孔都是尘土。
2个小时后,风势渐小,却又飘起了雪花。此时仍有两栋宿舍房未就位,大家心急如焚。寒风裹挟着大雪像一把把尖刀,割得脸生疼。但队员分秒必争,终于抢在傍晚前将宿舍房顺利就位。
由于201井地下存在3条断层,包含13种不同岩性,宛如“迷宫”一般,且周边6口邻井中有2口缺失了该层位。周健和队员一边每天按照地质设计,加强和甲方沟通;一边用好显微镜、元素录井等分析仪器,通过180多个各类样品,成功鉴定到路乐河组层位特征。
面对油层在荧光灯下“隐身”的难题,他们创新组合运用“荧光灯+双目镜”,让原油荧光在40倍镜下现身,成功卡取路乐河组取芯层位,还首次落实了马海东构造带元古界“油斑”级别油气显示,获得甲方充分肯定。
协作——7名队员握指成拳,再苦再难无所畏惧
4月15日早上,周健在交接班会上发现仪器操作员孙大伟两眼通红、精神欠佳,知道他又遇到高反导致的失眠。
“回去再睡会儿,你的班我来替!”周健马上投入到“描述岩屑+操作仪器”的工作中。这天,他一人分饰两角,穿梭在仪器房和地质房之间100余次。
在高原,7名队员握指成拳,相互替班10余次。他们工作上相互“搭台”,生活相互帮助。高原上的米饭吃在嘴里像生嚼绿豆,周健下班后炸油条、烙油饼、煎鸡蛋,为大家改善伙食。
61个日夜,这支平均年龄36岁的“青年突击队”克服高原环境和资料缺乏带来的困难,卡准了3个取芯层位,获取了4筒次28.26米第一手岩芯实物资料,预报了4次异常情况,助力钻探效率较计划提升13%;划分了6个地质层位并建立马海东构造带1174米地质剖面,实现了这口高原井录井施工全面告捷。(单旭泽 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