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江带海,长风万里;浦东滨江,日新月异。
首套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建成中交,全部设备实现国产化;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纯氢气生产示范装置投用,将国内炼厂副产氢气首次提纯至99.999%;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获得认证,产生积极示范效应……
一系列的国内“首个”“首次”,折射出中国石化驻沪企业十年发展硕果。上海海洋石油局、上海石化、上海赛科、高桥石化、炼油销售、上海石油、销售华东、化销华东、上海工程、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赛诺佩克等企业,贯穿了中国石化石油勘探、炼化、销售、科研全产业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石化党组坚强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驻沪企业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推动清洁低碳能源生产及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产业布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从始至终,驻沪企业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走转型升级之路,“颜值”更高——
黄浦江畔,绿意流淌。9年前,上海在国内率先启动碳交易。作为当时完成首笔碳交易的试点企业,高桥石化多年来不断提能效、降排放,完善碳排放交易管理,“十三五”期间建成18个节能减排项目,助力上海按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苏州河岸,江风轻拂。让上海市民驻足流连的上海石油第一加油站不仅提供加油服务,还有一个咖啡休闲空间。“配合苏州河景观改造工程,让加油站融入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是上海石油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成果之一。”上海石油负责人说。
走创新驱动之路,“气质”更佳——
长三角制造业发达,高端材料需求量大。“近年来,我们在绿色高端新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继开发出高性能纤维、聚酰亚胺、生物可降解材料、3D打印材料合成技术。”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上海院合成材料所副所长沈志刚说。上海院整合聚集科技创新要素,布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
“十三五”期间,随着上海成为我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上海工程着力打造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依托“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扩大技术研发的“朋友圈”,形成“大兵团”作战模式,积极攻克难题。如今,该公司已累计完成7000多个工程项目。一大批重点工程背后,都有上海工程的身影。
走改革兴企之路,“筋骨”更壮——
上海的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驻沪企业乘着东风,向改革要活力、要空间。“设立虚拟部门给予我们在团队建设和项目研发上更多自主权,激发了团队创新活力。团队成功揭榜中国石化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在短时间内取得进展。”上海院电子化学品项目负责人陈亮说。近年来,该院探索实施虚拟部门等项目组织和成果激励方式,加快研发和成果转化。
“我们优化了加油站网点维护运行机制,对下属单位实行赋权增能改革,将人员分流到下属单位,做实网络维护职责。”上海石油发展规划部负责人王磊说。目前,该公司下属单位均设立相应部门承接职责,对完成任务的项目团队进行专项奖励,进一步激发网络维护及新建加油站项目的动力。(记者 宋铁毅 唐悦哲 徐俊峰 胡拥军 徐峥辉 陆佳宏 杜益军 张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