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口得坐船!
现在听起来的确有点匪夷所思,但是我第一次去河口,就不得不乘船。
那时候黄河上没有大桥,车子到了西双河先得等,汽车排成一条长龙,起码等上半个多小时,才能连人带车一块用渡船渡过去。
河口指挥部是1972年成立的综合指挥部,包括钻井、采油、测井、固井、油建、钻前等单位。后来实行专业化管理,测井归到胜利油田测井公司,被命名为测井公司河口站。
电测站是河口的南大门,院墙外边就是荒草野坡,那里有水库、有水塘,大鱼还是有的。每每到了星期天,人们闲来无事总是带上钓竿,去垂钓一番。水塘里不仅有鱼,还有鸭子、七彩锦鸡。
想想在这个荒凉的地方能发现珍稀鸟类,已经是很幸运了。
测井工作劳动强度相对较轻,只是缺乏规律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测井队就像消防队,得时时绷着神经,什么时候钻井队完钻了,调度一个电话就得立马换衣服上井。由于路途遥远,井点分散,测井工的饭菜一般都由钻井队帮助解决。实话说,钻井队提供的饭菜真不赖,既营养又可口。由此,测井工也是想方设法保证测试一次成功。如果遇到橡皮层,仪器下不去就接上加重杆再冲一冲,万一卡了,就用自己发明的穿心打捞工艺解决,尽量不给钻井队增加二次通井的工作量。
若说钻井的任务是以钻井进尺来衡量,那么测井则是按条件米来计算。测井项目一般有井径、梯度电极、微电极、自然伽马、声波、声幅等,有的是为了测试地层物理参数,有的是用来判断固井质量,每测成一条曲线,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条件米。
测井仪器异常娇贵,经受不住剧烈震动。所以行驶过程中,司机都非常小心,因为一旦仪器出了毛病,就意味着前功尽弃。除此之外,电测站设有仪器维修班,专门负责下井仪器的维修和保养。虽然是室内工作,但当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降温设备,工作起来往往大汗淋漓。
开始往返东营很不方便,除了车辆不好找,靠摆渡过河也非常耽误时间,直到1987年10月黄河大桥通车,一切终于得到彻底改观。远远望去,胜利黄河大桥犹如一架巨大的竖琴,凌驾于滔滔黄河之上,既是沟通黄河尾闾两岸交通的枢纽工程,也是黄河三角洲的一大现代工程景观。如果恰好在夕阳西下从桥上经过,可欣赏到“长河落日圆”的美景。
四五月份,如果到孤岛方向测井,从黄河故道附近的军马场经过,恰好万亩槐花盛开。抬望眼,洁白无瑕、如云如雪;风过处,绿浪浮动、百里飘香。香甜的槐花蜜自小径间流出,蜂蝶飞舞,抛洒出无尽的春意,让人流连忘返。
到了秋天,若是到了埕子口,更是别具一番风情。在老黄河口附近的海滩上,如落地的火烧云一般的黄须菜组成的“红地毯”景观,成为黄河三角洲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马平川的埕子口生长着一人多高的芦苇,芦穗随风起伏,又是一片银色的海洋。而路边的沼泽里,静栖着数不清的大雁。
回想起来,河口真是一片令人魂牵梦绕的土地!(冯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