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花灯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时间:2023-02-07 07:00
又到一年元宵节,油区小镇的集市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电动的、音乐的、塑料的,让人看花了眼。可是,我最喜爱的还是童年的纸花灯。
故乡的花灯是以竹篾为骨、白纸为面做成的,内燃一支红烛,挂在各家的屋檐下。一眼望过去,盖过了满天的星斗,煞是壮观。
小的时候,每逢元宵节,由于弟妹多,家里穷,母亲只能“慷慨”地给我们四人共用一盏花灯。就算这样,我们已经开心极了。小弟提着灯笼在前面走着,我左手牵着大弟,右手牵着妹妹,加入到游玩的人群中。人群游动,烛光摇曳,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那盏带给我们快乐的花灯,生怕被别人碰着,或被夜风吹翻。那种感觉,好似行走在郭沫若笔下的《天上的街市》里,美得令人陶醉。
那时候,我总在想,要是自己也能做一个纸花灯,该有多好呀!机会终于来了,乡下姑妈家就是卖花灯的。于是,寒假刚到,不用母亲督促,就急忙做完寒假作业,迫不及待地赶往乡下。
姑妈家制作花灯的工序十分简单,只是很消耗人的精力。还未过年,一家人就忙开了。各有分工,流水线作业,一直要忙到来年的元宵节。
在煤油灯昏暗的照明下,姑爹取出两根篾条儿,弯成两个半圆,对角套扎起来,形成了花灯骨架;姑妈拿起一把小剪刀,放在手中左右翻转,形成大小不同的纸片,用糨糊粘贴在骨架的四周;表姐伸出一双巧手,蘸上颜料,自在而轻盈地在纸上拂动,一个个神态各异的十二生肖,便跃然于花灯纸上。我呢,早看得呆了,只能做一些如摆放花灯、统计灯数之类的小事儿。
元宵节临近了,姑妈将我们四人分成两个小组,走乡串镇叫卖花灯,我和表姐便成了搭档。姑妈为了照顾我们两个小人儿,特意安排就近的乡镇让我们去跑,所以,虽然我们人小,但是卖得总比姑妈他们多。有一年,我们挑着一担花灯,在半路上遇上大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无处躲藏,表姐竟然脱下棉袄,盖在花灯担子上,冻得她瑟瑟发抖。自那以后,我才得知,那一担纸花灯竟然是她新年的读书学费。
随着童年时光的渐渐远去,纸花灯也渐渐湮没在记忆中。如今,我们的孩子不用再为筹集学费而奔波,它真切地告诉人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多么值得珍惜。(华东石油工程公司 蒋如高)
(责任编辑:蒋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