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结束,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的安全小课堂就开讲了。
“去年,我在处理碱泵阻塞故障时,为了图省事,没戴防腐蚀手套,结果让碱液浸湿了布手套,手指火辣辣地疼,幸亏是稀释后的碱液,不然后果难以想象。”装置旁,班长王群以亲身经历,向班员们讲述了他的安全“避坑课”。
“这要不是稀释后的碱液,恐怕就得回家‘躺平’了,想想真是后怕。”听了王群的教训,技术员路成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是当天该班组 “安全教训就要大胆讲出来” 安全活动中的一幕。
原来,去年安全生产月里,硫黄一车间班长王群发现个别班员不注重作业细节,操作不规范,甚至有时发生了小事故,也不敢吭声。
为了“教育一大片,绷紧安全弦”,王群班组创新推出“安全教训要大胆讲出来”安全活动,把每一次教训,当作可能挽救别人生命的一根“安全绳”,牢牢“拴好”自身和装置安全。
王群把安全“小课堂”送进班组,鼓励班组员工大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安全经”,将工作的不足之处和习惯性违章行为由“隐形”转为“现形”,敢于自我揭短,讲述自己的违章案例,起到人人受触动、得启发、长记性的良好效果。
“这么一听,这块儿我们还真是平时都忽略了。”
“是啊,多亏这堂安全‘避坑课’,你要不说,我们哪能想到还能出现这种情况啊。”
前期,王群将大家讲述的各类安全“避坑课”“囧故事”变成班组安全管理中的规定动作。他们从故事教训中辨别违章行为,剖析安全心理,并制定了数条防范措施,发送到班组工作群。
一时间,各种安全小贴士、安全“小故事”迅速在车间工作群里传开,一个个鲜活的事故案例铭刻在员工的心里,该做法也被各单位纷纷效仿。
“我们从事故教训中审视自身的安全行为,透过身边人的教训,吸取他人的‘安全经’,教训就要大胆讲出来。”相同场景下,听了别人的“安全坑”,大伙更容易产生共鸣,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并从中学习到了隐患识别经验,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高义新对安全“避坑课”的效果和意义给予了肯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透过他人的“避坑课”,填好自身的“安全坑”,安全不容有失。
(朱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