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重要的井,管柱校深怎么只下入磁定位测井仪器,而没有下伽马测井仪器呢?”
在涪陵气田焦石2斜井酸压施工前期过程中,井下关键工具下完后,刚开始进行管柱校深施工,江汉油田技术监督中心现场监督黄萍就提出了疑问。
“我们接到的施工计划只是这么要求。”现场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吴主任回答。
“不应该,这可是口探井,各项基础数据对层系后期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该井是裸眼完井,井控风险较高,措施管柱复杂,仅封隔器就有四个,管柱深度数据要求更高才对。”黄萍很疑惑。
“你们再问一下建设单位,看他们怎么说。”黄萍严肃的语气,让现场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根据黄萍多年的工作经验判断,这一施工工艺可能会导致校深基础数据不准。而焦石2斜井是本区块针对该层系布置的第一口风险探井,数据采集对该井后期的生产会带来重大影响,他立即将情况向单位上级进行汇报。
“吴主任,磁定位测井仪管柱校深数据是5.80米。”
三十多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了校深结果。
“黄工,我刚刚联系了建设单位,他们的意见是重新入磁定位仪器再测一遍,结果相同就行。”吴主任找到黄萍汇报情况。
“你们先暂停施工,等我这边确认一下再说。”黄萍不容置疑地回答。
与此同时,技术监督中心专家团队在得知现场情况后,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在线上进行了技术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现场施工不符合管柱校深规范,磁定位仪器只能根据钻杆接箍数据及电缆下入深度计算封隔器深度,得出的结果会误差较大,必须立刻整改。
随后,黄萍将一道“请按照管柱校深规范要求,立即对焦石2斜井下入伽马+磁定位进行重新管柱校深施工”的监督整改指令下达到了施工单位。
经重新校深后调整管柱为4.35米,而未下入伽马测井仪器之前结果是5.80米,误差达1.45米,超过了封隔器深度误差正负1米的设计要求,一道及时的监督指令,成功避免了一次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谢江 王锐 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