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的塔里木乡,会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那是个满大街飘满了“红工装”的集市。
2018年初夏,我从河南油田到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做代运行。戈壁深处的采油三厂,孤零零掩映在一片胡杨红柳中,前边是办公区和宿舍区,后边是三号联合站。
整天见到的除了同厂工友,就是承包商队伍的作业人员,整个厂区,只有一个小卖部,货架上摆着常见的日杂百货。在三厂干了快半年,人活成了表上的时针,每天按点吃饭、上班、睡觉。一天一个圈。
快到冬天的时候,组长对我说,最近要做冬季管线防护,我们要跑几个计转站,如果中午赶不上午饭,就在塔里木乡吃。我一连说了几个“好”。
早就听说过这个塔里木乡,那是戈壁上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大家叫它“石油城”。一个周日的上午,组长坐在厂门口的皮卡上叫我,说是去8-1计转站。8-1计转站离三厂20多公里,进站后,跟着组长这里看那里敲,忙了一上午,错过了厂里开饭时间。
我们上车,直奔塔里木乡。司机转过一个丁字路口,把车停在了一个小超市门前,塔里木乡到了。这里只有一条街道,是两条相距500米的乡道连接而成的。
大街上冷清且寂寥,组长看我失望,说方圆百里,也就是这里人多热闹。仔细一看,街上的宾馆、超市、饭店、粮油店、理发店倒是一应俱全,最著名的两个是川渝饭庄和金胡杨饭店,招牌都很醒目。
“石油城”,说城是有点勉强,破旧低矮的旧房屋旁新建了一些商铺店面,招牌林立、彩旗飘舞。沿街有七八个羊肉摊位,倒挂着一条条宰后的整羊,用塑料薄膜包裹,五六个紫铜做的烤肉炉架炭火很旺,羊肉串的孜然香味,弥漫了整个街道。烤串的维吾尔族大叔,见到穿红工衣的人从炉前经过,总是热情地招呼:“朋友,羊娃子,全是羊娃子。”
组长好像和谁都很熟,到一个烤炉前交代了一声:“两公斤,瘦的,送‘金胡杨’去。”大叔点点头。
在饭店等菜的时候,我出门到街上走了走。午饭时间,街上到处是身穿红工装的石油人,他们应该都是在附近作业的。在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门口,一位60多岁的维吾尔族大婶在卖自己做的酸奶。
5块钱一盒,我买了5盒。我递过去50元,她找回30元。我说错了。她说没错。我让她一盒一盒地加。加到最后,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哎呀,少算了5块。”
走的时候,她问了一句:“ 你是三队的吧?”我好奇地问她是怎么猜到的。她说三队的人都是帮助过他们的乡亲,像自家人一样。采油三厂原来叫西北油田采油二厂第三采油队。在她的表情里,我能读到她由衷的认可。
从三队到三厂,石油人在这里已经住了13个年头。油田紧连棉田,秋收时节,三厂党团活动最多的就是帮助村民摘棉花。大旱之年,三厂提供水泵;冬季修路,三厂开来了挖掘机。每年的助学、扶贫、帮助村民看病,三厂人从未缺席。
从此,我和大婶就熟悉了,每次去塔里木乡都要去她的摊上买酸奶,而她总是把我的盒子装得满满的。
几年过去了,我慢慢认识了更多的人,邮政所的买合提、手机店主托依汗、烤羊肉的大叔库尔班,还有街角开超市的老段、“金胡杨”老板娘小霞……他们真的就像老家的乡亲,熟络又亲切。和三厂的人一样,塔里木乡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