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建设 助力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借助“无废城市”建设,石化行业除了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纳入企业日常管理,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的管理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薛军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固体废物治理技术室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更加凸显。在这个过程中,石化行业如何把握好“无废城市”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内涵、关系,借助“无废城市”建设更好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价值,值得深思和探讨。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与挑战。从国际看,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系统部署新一轮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加速循环经济发展布局,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新挑战。另一方面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国际资源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对我国资源安全造成重大挑战。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资源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同时我国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供需矛盾突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仍然不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性扭转,资源安全面临较大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
从循环经济的实践层面来看,循环经济发展对企业直接的经济激励效应不足,将传统的商业模式改变成循环经济模式,这种转型要求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并在中短期内增加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但并没有明显的经济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循环经济模式转型的积极性。关键循环技术缺乏,由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薄弱,导致在关键循环技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面临着“卡脖子”问题,循环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循环技术能够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环境价值,但研发成本却由企业自己承担,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阻碍了我国关键循环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政策有效性偏低,我国循环经济支持政策较为宏观且区域之间差别较大,缺乏具体可执行细则,支持政策覆盖面不够全面,导致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评估标准和系统不完善,没有统一的循环经济模式评估标准或系统。
循环经济与“无废城市”在目标和路径上高度一致
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需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理念一脉相承,二者的建设目标、内涵和实施路径高度协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范式和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废弃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需要锚定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远景目标要求,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构建绿色供应链,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园区建设,大幅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探索重点行业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路径,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活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废城市”建设与循环经济建设是长期的探索过程,都需要通过试点探索、梯次推进,最终全面实现。
“无废城市”建设可以助力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
“无废城市”的建设目标主要就是为了减少城市固废的排出,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以助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从发展目标来看,“无废城市”和循环经济高度契合。《“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无废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独一无二的建设示范模式,为推动我国建设‘无废城市’打下良好基础,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铺垫。”根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方案来看,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减少对自然的污染,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利用,保证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做到“节能减排”。“无废城市”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
二是从工作内容上,“无废城市”和循环经济也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关系。《“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方案中提出,要不断建立绿色生活的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要从源头减少固废的排出,合理、重复、循环利用自然资源,把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无废城市”不是把城市内部的所有废物都消除或者完全做到不排出废物,也不表示能够百分百利用固体废物,“无废城市”是一种绿色生活、保护环境的思想理念,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把整个城市的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这个过程需要人们共同合作,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够完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指出,在2019年,我国预计有10个城市能够成为“无废城市”的试点城市,在进行“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的时候,需要不断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培养。
三是从工作任务看,“无废城市”和循环经济共享。《“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六项任务,主要就是需要政府发挥其自身的指导作用;还要不断实现工业绿色生产;要推行农业的绿色生产,保证农业废弃物能够得到充分的资源利用;要不断改善人们的出行方式,大力倡导人们选择绿色出行;政府需要不断加大力度,提升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最后一点任务就是政府需要利用自身“看得见的手”,来激发市场的活力。从国家提出的六项任务可以看出,“无废城市”的建设,需要不断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循环经济能够缓解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无废城市”的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共同的工作任务,两者能够协同共享。

中国石化西南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固废处置工艺最广、危废处置种类最全的工业废弃物处置中心,也是中国石化打造“无废集团”和重庆市打造“无废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对推动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图为西南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全景。陈琳 摄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应融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格局
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大局。石油化工行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对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石油化工行业作为第一方阵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在保障国家石油资源安全前提下,积极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除了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纳入企业日常管理,在行业内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的管理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要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石化与钢铁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构建石化与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石油资源、煤炭资源、铁资源、水资源循环以及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两产耦合产业体系。重点开展焦炉煤气提氢等副产品互供和综合利用,实现原、辅材料等资源一体化;开展电、气等设施共享或共建,实施公用工程一体化,实现燃气最优化利用,提高发电效率;开展蒸汽、水管网互联,互为备用,增强故障应对能力;加强化工产品深加工合作,利用焦油、焦炉煤气、粗苯等焦化副产品生产化工产品,提高资源利用价值。
二是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响应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融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格局,开展绿色设计,加快技术提档升级,实施清洁生产,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开展“无废石化基地”“无废工厂”建设,稳步推进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三是要持续提升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仍是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各环节,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同时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是要强化与其他行业间物质的协同,推动废渣、废气、废水资源化利用。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对石油化工行业来说,要转变企业能源消费观念,改变生产方式,由依赖资源消费转变为依靠资源再生,重点是解决固体废物回收利用问题。将自身摆进到国内大循环的格局中,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衔接协同,充分发挥固废的二次资源价值,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如加强废催化剂回收利用,从中提取钴、铑、钯等稀贵金属。加强炼制各环节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加强火炬气回收,探索利用火炬气发电。提高硫黄回收率。推动稠油产出污水等采油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以及石化废水分类处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