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的一间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个身影在各种工具间来回穿梭。他就是联合装置车间技术员于江涛,也是两次踏入人民大会堂的石化技术工人。这个拥有200余项技术攻关和40多项技术创新,累计为企业创效超1亿元的团队,就以其名字命名。
扎根基层“沃土”,汲取创新“养料”
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墙上的各类奖状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是技术工人创新的舞台。
“目前正在完善一项新的发明,去年仅在常减压装置试验成功,下一步需要推广到公司所有装置的加热炉使用。”于江涛手中的新发明叫加热炉远程遥控点火器,“从我参加工作起,装置里的加热炉便一直沿用传统的点火方式,是时候升级换代了。”
传统的点火方式是塞入加热炉炉膛内明火点燃火嘴,于江涛注意到这种点火方式不仅危险性高,更不适用于现在的安全环保要求,于是,他便开始研究可遥控能远程的点火方式,以降低操作风险。
有时候思路变了,路也就通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于江涛自费从网上购买所需配件独自组装,历时一年多,终于将这项技术难题破解。
“这项发明成功后,不仅可在炼油厂应用,公司下属的所有加热炉都可以使用,甚至还能推广到中国石化其他企业。”于江涛盯着手中的点火器,眼里闪着光。
守住“一线”平凡,开出五彩“繁花”
2014年,为了让装置开得稳、跑得快、节能降耗多创效,于江涛在针对减顶抽真空系统优化上提出了他的设想:只需增加三条管线就能将原设计的三种抽真空模式变成七种,使得装置操作适应性更强。
经过反复试验,于江涛最终以较低的改造成本实现了当初的设想。改造后,1小时节约1吨蒸汽,一年节约蒸汽8000余吨,创效150多万元。该项创新成果还斩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于江涛坦言,要想干成一件事,就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寂寞,人生要学会做“减法”。从一名技校生,到全国劳模,从一线工人,到党的二十大代表,一路上,脚踏实地是他工作的底线,奋发创新是他成功的秘钥。
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项项创新成果,记录了2014年成立至今200余项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其中2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发起专利申请。
十年砺剑终无悔 创新精神永传承
带着一股韧劲儿,于江涛把创新精神融入技术研发,经过苦心钻研,中国石化系统内首个由员工自主创新研发的虚拟现实软件在其手中诞生。2022年5月,该项技术创新成果亮相全国首次大国工匠展。
“以往设备内部构造只有检修时才能看到,系统开发后,员工可随时了解所有设备参数和管线走向。”屏幕前,于江涛头戴VR眼镜,向大家演示虚拟现实的体验效果。该系统为刚入职员工提升培训进度和效果、减少误操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当初,于江涛边自学3D绘图制作软件,边绘制装置3D立体流程和设备内部结构。他成功将VR虚拟现实技术与3D模型相融合,装置里所有设备、管线、阀门在他手里瞬间变“活了”,均可通过点击相应按钮,显示对应流程、物料走向和参数。
从前期制作动态系统,到成功研发,回望过往,于江涛并不后悔这十年的“感情”倾注。1000多个阀门, 5000多米管线, 100多个塔器,几十万个内构件,每一处都记录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岁月的沉淀,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20年11月,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随后又作为党代表参加了山东省第12次党代会。这些荣誉都是对他多年创新工作的肯定和鼓舞,也让他更加认定了只有实干奋斗才能贡献企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和信念的追求。
“我要继续扎根一线,时刻牢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产业报国的征程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朱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