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郑芬进入了江汉油田,拥有了一份她热爱的工作,那时她的理想是争取早日成为能独立承担地震资料处理项目的项目长,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2018年她第一次当上了项目长。如今,郑芬的理想就是做好负责的每一项地震资料生产研究任务,为地震综合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处理成果。
不忘初心,一路收获满满
“老师告诉我们,我国第一张数字处理地震资料水平叠加剖面诞生于江汉,那一刻,我对我们油田的地震资料处理充满敬仰。”郑芬说。因为这个理想,她努力学习地震资料处理知识,深入不同的项目组里,从基础知识开始,虚心请教各领域“师傅”,一步一步,她终于学会了从静校正到叠前深度偏移一整套的处理技术。
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郑芬先后参与过20余项生产项目,处理的足迹遍布新疆、西南、江陵、潜江、八面河等地区,在静校正、保幅叠前去噪、保真一致性处理、保真提高分辨率、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处理经验,为老区勘探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从2018年第一次当项目长到现在,她负责的项目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为地震资料解释及储层预测提供了高质量的处理成果,为油田稳油增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用14年的青春和汗水从一名处理菜鸟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项目长,并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青年科技英才”“科技创新英才”“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不惧失败,摔倒赶紧爬起
“记得曾经做过一个塔里木地区的项目,整个项目处理过程中,我都被动参与,项目长让我做什么我做什么,而且与项目长沟通交流很少,做到最后我也不清楚一些处理环节为什么这么做。后来由我代表项目组去了新疆做验收汇报,但正式汇报的时候很生疏、不自信,甲方领导问的问题也没有答上来,加上最终处理效果不够理想,这次项目验收很失败。”那一刻,郑芬对自己失望到了极点,觉得辜负了所有人的信任。
这次经历没有打倒郑芬,从那以后,郑芬懂得了一个团队协作沟通的重要性,深知必须踏实地学好每一个处理环节,牢固掌握每一个基础知识,刻苦钻研每一种处理方法,努力弄懂每一个参数的作用。
“命运就像我们的掌纹,虽然弯弯曲曲,但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郑芬的座右铭。正是在她不惧奋斗道路上的失败与“荆棘”,在那以后,她出色完成了各项生产科研任务。
积极创新,深挖“老区”难题
“八面河海滩地区沙河街组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地震资料项目保质保量按时通过验收了,负责该项目的项目长郑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她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没休息过了……项目的目标是“深挖”老区石油勘探潜力,要求处理成果高保真、高信噪比、高成像精度,这对采集处理所来说又是一次不小的挑战。项目组作为老区石油勘探统筹安排的“主力军”,是攻关组,更是期望组。
“项目中不同年代区块间采集的参数,资料属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处理难度极大。”郑芬指着大大的电脑屏幕对项目组成员说道。看着老区区块存在的多个问题,郑芬那段时间经常愁眉紧锁,和专家项目组成员一起讨论“老区”难题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
压力越大,动力越足。渐渐地,老区地震资料的“冷板凳”被项目组坐出了温度。“根据不同区块噪声发育类型、噪声特点等采用分区块、分频、逐级压制干扰,利用匹配滤波可以解决不同震源的相位差异、不同区块的时差及区块间较大的频率差异。”“沙子岭东三维、沙子岭南三维的信噪比、连续性很低,资料偏移存在画弧现象。利用规则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覆盖次数,从而提高成像品质。”
经综合研究人员的努力,利用这块三维资料,共落实圈闭5个,面积10.7平方千米,资源量1150万吨。“当我知道自己处理的资料,为老油区增储稳产作出贡献时,我真的无比高兴!”郑芬说。
(杨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