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素清,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胜西特车项目部唯一的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在他简陋办公室一个墙角的桌面上,摆放着许多或长或短高度不等的木盒,木盒表面油漆斑驳、字迹模糊,但依稀可辨:外径千分尺、气缸压力表、游标卡尺等。这些工具伴随着他从十六岁到年近花甲,见证了他几十年的成长历程和运输特车行业的变迁。
“听、闻、看”三招识故障
20世纪80年代,睢素清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运输总公司运输三公司从事汽车修理,经过几年的专业培训和导师带徒,再加上自己的勤奋钻研,二十出头的睢素清已经练就了快而准的识别车辆症状的“绝技”。
“汽车从身边一过,就能听出症状,并非夸张。”他微微一笑,解释道。“噗嗤”声响,是因为气缸垫刺漏;“哒哒”声,则是气门的响声,源于间隙过大;“咣当”声响,是因为发动机连杆轴承和曲轴轴承出现间隙;“噼里啪啦”的声响源于化油器回火或排气管炸响……这既需要一双灵敏的耳朵,更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历练。
每逢车辆在现场施工突发故障,他踊跃奔赴现场,背上帆布工具包,里面除了扳手、螺丝刀、试电笔、胶布等,还有卡子、开关、保险丝等小配件,便于应急解决各种常见故障。无论白天夜晚,随叫随到,他凭着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总是手到病除,被人们称为“一眼准”。
由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技术水平,他在1994年顺利通过汽修技师鉴定,在2000年成为当时运输总公司四人参评唯一获胜通过的汽修高级技师。
“专挑难啃的骨头”
汽车维修,最费时、费力、费脑的项目莫过于维修发动机。
1993年6月的一个下午,一辆东风半挂柴油车发动机出现难启动、无力、冒黑烟等状况,需要维修发动机。睢素清和一位张姓老师傅承担了这项重任。
由于发动机比较沉重,从车上拆下后,他和张师傅只好用导链将发动机吊起并放置地面。发动机结构复杂,常人看来眼花缭乱,仅螺丝就上千个,一共数千个零件,一个都不能出错。他们边拆解,边记牢每个零件的位置和用途。两人按照下大上小的顺序,将零件逐一摆放在四层的配件架上,满满当当。从夜幕降临到子夜,仅拆解足足花了6个小时。
两人睡了两个小时就起来,用柴油将缸体及几千个零件逐一清洗,一直到天亮,并找出有伤痕、裂纹的配件。他们买来配件,进行调配,再组装发动机,做到严丝合缝,分毫不差。从下午开始组装,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2点才完成。上午10时,他们两个将发动机吊到车上,安装完毕。听着发动机有力的轰鸣,看着排气筒喷出的白烟,他们沾着油污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老当益壮献余热
虽然离退休只有一年,但他仍老骥伏枥,继续发挥余热。
“老中医有听诊器,老汽修有‘听诊锤’。”看到睢素清的自制汽车检查工具,有人幽默地说。
所谓的“听诊锤”,就是将一个废旧的长螺丝刀中间锯断,中间焊接上一个废旧打气筒里面的金属杆,再在末端焊接上小金属锤,长度达到一米半左右,便于检查人不易触摸到的螺丝和听诊发动机。螺丝松动,一戳一敲便知;将其抵在发动机上听诊,便可确定发动机故障部位和症状。每天上午,他同技术人员一起检查车辆,手把手、面对面向驾驶员和年轻技术人员,传授车辆检查流程、标准以及故障诊断和修理经验。
每逢职工技能鉴定和技术比赛,是他最繁忙的日子。对于知识的重点难点,尤其对于工作原理之类的复杂内容,他以车场为现场、以汽车零件为教具,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用直观、形象、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看视频或动画演示的方法,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使职工豁然明白。对于实际操作,采用摄录视频、回放评判的方法,找出不足,比较优劣。经他培训的职工,许多获得采油厂、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及油田技术比赛优异成绩。
(崔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