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致密砂岩气层,深如“四姑娘山”,薄如“纸片”,密如“磨刀石”,盘根错节,像极了一座错综复杂的“地下迷宫”。
5月30日,勘探分公司部署的一探一评巴中2口探井的钻井地质设计已完成,即将上钻,拉开了川北新领域凉高山组河道砂岩增储上产的帷幕。
年初,巴中1HF井测试获高产油气流后,为了早日见到规模储量“曙光”,面对“穿越”多期叠置复杂河道群内幕识别、沉积微相描述等重重“迷雾”,勘探研究院物探技术和陆相二室党支部积极携手,成立了以副主任师孙均为队长的青年党员“寻宝奇兵”,展开了博弈。
为了给后续攻关提供准确依据,陆相2室地质骨干李明阳、展望和徐宇轩,首次面对巴中1HF井“迷宫”般地质工程参数,要“找到北”,也要立体复查相关35口重点老井,遇到不明白的,就“抱着”岩芯反复琢磨。
那段时间,他们没日没夜地统计对比分析,见缝插针开展“头脑风暴”。
量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他们建立了该地区凉高山组河道沉积模式,提出了多类型沉积微相新认识,用10余张相关沉积类图件,生动描绘了其沉积演化趋势,锁定了有利勘探目标。
面对水下分流河道类型多、响应特征复杂等技术“高山”,物探技术党支部“铿锵玫瑰”张玉玺,两个月加班加点赶“考”,仍无法清晰刻画多期叠置的窄细河道边界。
有一天,分公司组织物探技术交流,一种基于像素处理的河道刻画技术,让她有了“灵感”。
在师傅孙均指导下,她以该技术为基础,结合HSV融合技术,与陆相二室党支部反复讨论,在明确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物源方向基础上,经过一轮轮修改和完善,终于破解难题。
“玉玺,你太了不起啦!”事后,机房同事们对她赞不绝口。
边界“堡垒”搞定,又遇到识别精度不够、地震响应特征复杂等难关。
转变思路是良方。物探技术党支部袁萌、张懿疆博士2位物探高手查资料、携手外协、咨询兄弟单位、与同事探讨……从叠合走向叠前。
先解决了河道内幕变化识别难题后,他们又创新形成了新叠前反演技术,不仅成功破解了巴中1HF井水平段钻遇复杂情况的反演预测难题,还与陆相二室党支部,反复对比岩性组合特征,明确了天然堤、河口坝等沉积微相类型,以此展开的描述和预测取得了不俗效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群“寻宝奇兵”带着“扎猛子”的劲头,勇闯“迷宫”,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书写了高质量勘探的新篇章。
(贺彦 任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