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走至公园、街角,总能看见一群佝偻的背影,在垃圾桶旁“翻箱倒柜”,左右摸索。随后便会看到他们从裤包里掏出一个大蛇皮口袋,将搜寻到的物品装进袋子,满意地、摇摇晃晃地行至下一个拾荒点。
其实这些老年人,穿着并不邋遢,举止行为也与他人无异,但却十分热衷于拾荒,我的外婆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外婆的家中,早已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折叠好的纸板,还有数不清多少袋的塑料瓶子,甚至连屋子里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腐臭味。家里人常劝阻外婆,现在吃得饱、穿得暖,为何还要去拾荒呢?一个身材矮小、行动不便的老人,穿梭在车流和人群之间,那是极其危险和不便的。但外婆总是推辞、拒绝我们的关心,也常常用一句话回绝我们:“以前没有改革开放那时候,别说纸板了,那时候有一个矿泉水瓶我们都当宝贝一般,一个水瓶便能换一个雪糕,一张纸板便能换一本小人书,那时候的我们,虽然贫穷,但幸福却也是如此简单。现在虽然凭借儿女的福气,吃得好、穿得暖了,但总觉得不踏实、不安心,所以拾拾荒,换点零花钱,心里也是舒坦的。”每每听到外婆语重心长地说这些话,我的心里又无比酸楚,但又无可奈何。
其实我曾去到朋友家的高档小区,也见过这样的场景。宽敞的一楼休息区,在电梯背后的隔断间,竟然堆着人一般高的纸板,而听闻穿扮富态的老太太们接头交耳小声地说道:“她家可富裕了,这房子都是全款买的,但也不知道这老太太什么问题,家里堆满了废品不说,让一整层乌烟瘴气、臭气熏天的,现在都堆到公共区域来了,可真羞人。”我有幸遇到那位拾荒的老太,看她穿着光鲜亮丽的样子,却背着一摞纸板,反差极其大。我问她为何这样做,而她的回答是,在她儿子创业的时候,她便习惯自己捡纸板自己生活,没有耽误儿子工作,也没有拿儿子一分钱,捡这份纸板,踏实。
也许,这些纸板,是我们年轻人所唾弃、嫌弃、丢弃的快递盒、包装袋、物品箱;也许,这些水瓶,是我们年轻人所不喜、所不重视、所不看重的垃圾,但它们在这些人的眼里,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份精神食粮、一种节约型的生活方式,虽然那纸板飘散的是木屑味,但却饱含了他们那时代、那思想、那群体的人,无数的深情和愿景。
从那以后,每当我收到快递盒,每喝完一瓶水时,竟然也会不自觉地将它们收集、整理起来。到天气晴朗时,再拖到附近正规的资源回收站进行变卖,又将这些钱收集起来,捐给了希望工程。(黔西南石油 王伦飞 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