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腐竹,想必大家都知道、也都尝过腐竹的味道,那种晶莹剔透、奶黄明亮的腐竹,那种绵软适中、甜而不腻的菜肴,那种豆香浓郁、营养丰富的佳肴。说起腐竹,就想起儿时陪伴我多年、给我家饱含艰辛、欢乐、希望的腐竹手艺活。
父亲早年出去打工,无意间从一个老师傅那里学到了腐竹加工的手艺。那年刚刚家庭承包到户,田里、坡上、家里活儿挺多。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憋久了的国人,正铆足劲干活、经商、创业,社会蒸蒸日上,仿佛要把蹉跎的时间挣回来,以摆脱多年来一穷二白的帽子。我家那时选择了父亲刚学到的腐竹家庭加工手艺活,当时村里有先富起来的人从事腐竹购销生意,不愁销路。
腐竹加工手艺活很艰辛。加工腐竹步骤挺多,选好黄豆是第一关,饱满、金黄、无虫害,这样豆子不仅出浆率高,且腐竹金黄纯净;第二步泡豆子,冬天温度低要泡五到六小时,夏天温度高三到四小时即可,泡豆子时间不足会影响出浆率;第三步是磨浆,那年没有电动磨具,都是传统的人工石磨磨浆。
磨浆那可是一个苦力活,小时候都是父母两人通力合作推磨,我来给石磨中间的圆孔“喂”豆子,这个技术活也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好,要不就“喂”不到孔中,有时还要替换父母推磨。
在冬天的凌晨,天蒙蒙亮,北风凛冽,天寒地冻,我和父母就已经在腐竹加工房忙开了。每次磨浆都至少持续一个小时,即使寒冷的冬天也已满头汗珠才把豆子磨完浆。
第四步煮浆,非常关键,父亲摸索了好久才掌握这个煮浆的火候,熟透的豆浆晶莹剔透、香味浓郁,出浆率高,但可不能煮糊了,要不蒸出的腐竹有焦味感。第五步是蒸浆挑膜,就是把奶黄的豆浆盛到分成多个长方形的铝制平底槽然后放到蒸汽灶上蒸,随着热腾腾蒸汽的袅袅上升,豆浆上慢慢就形成一层薄薄的金黄色的腐竹膜。
醇熟后,我们就把它用手捻起来挂在竹竿上,不过要把腐竹膜捻起来可烫了,那可是在滚烫的豆浆上形成的膜哦,每次动作要快、要成形、要能挂好在竹竿上。
就这样,营养美味、金黄色的腐竹就这样诞生了。等所有的腐竹膜全部挑出来,大概是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光景,看着一串串的腐竹在阳光下闪着金黄色、在微风中摇曳着、在空气中散发着豆香味,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少年的寒暑假一整天就是在腐竹加工坊度过。早餐没得可选,基本上就是甜腻的豆浆和腐竹的底料——具有高食物纤维的豆渣渣,实现了每天一杯豆浆的“幸福日子”。就那时来说,算是早早就体验了父母的艰辛、生活的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
一切安排妥当后,白天父母也没闲着,必定在大山里、山坡上,为煮浆、熬浆、蒸浆需要的大量柴火奔忙着。那会,我们村家家户户都以加工腐竹为主业,一度导致曾经柴木丰盛的山坡坡都变成光秃秃的山头了。
加工腐竹的同时还顺便圈养三五头小猪仔和母猪,磨浆后剩下的豆渣渣就是最好的猪料,有了这些营养丰富的上等好料,小猪猪茁壮成长,比平常的饲养方式出栏至少早一个月以上。
怀念那些腐竹加工的日子,艰苦并快乐着,给千家万户送去可口的人间美味,给家庭的生活创造了更多的希望,给童年增添了更多生活色彩和难忘记忆。(西南油气分公司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