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鱼山岛远没有青岛胶州湾那么宁静,波涛汹涌的海浪伴随着瓢泼大雨,洗刷着岛上的每一块礁石。坐在车上的我也是胆战心惊,刚进入跨海公路时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刹那间没了,这和五年前的感觉一模一样。
记得当时跨海公路还在修建中,我只能坐船前行。同行的一位画家说,若是遇到台风时,这烟波浩渺的东海更是壮阔,船只根本靠不了岸。那年,我和画家都是奔向同一个地方——鱼山岛,一座地处东海中的孤岛。
当我第一次登上鱼山岛时,感觉这个岛就像是一个沉睡的孤独者,在等待着有人去唤醒他。在我的眼里,岛上只有黑黢黢的山丘和东倒西歪的灌木丛,也几乎看不到任何海鸟的身影。直到走进项目部生活小区时,我才看到一只刚满月的小黄狗在院子里蹒跚着走来走去。
放下背包,撑起雨伞,我走向了海边。乌云下,浑黄的海水,就像怒吼的狮子,在疯狂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先前脑海里浮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顿时没了踪迹。风呼呼地吹,雨哗哗地下,我似乎听到这个岛在发出梦呓般的声音。
忽然间,我隐约听到了阵阵雷声。前去接我去施工现场的项目部综合办主任林凡科和我说,那不是打雷,那是咱们石化同事们在对乙烯装置地下管网内的磐石进行爆破。
我循着那爆破声前行,当翻过一座小山后,就到了岛的另一侧,我的视野瞬间开阔起来。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几百名身穿蓝工装的石化员工正在挥汗如雨,进行着乙烯装置地下管网施工。
他们每个人几乎都在奔跑着,有的跑去协调挖掘机,有的跑去指挥吊车,有的跑到车上卸下了一根根钢管……穿梭的吊车、拔地而起的设备基础、一排排钢结构框架,还有那奔跑的身影,这怎么能说渔山岛是孤独的呢?
看到这充满生机活力的画面,我的血液沸腾了,真想把相机收起来,穿上那熟悉的蓝工装,投入到火热的施工中去。我情不自禁地跑向了他们中间,我发现在这个孤岛上,竟然有多年前在项目建设中一起共事过的老同事、老朋友。
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是王坤。他是十建公司浙江石化工程项目部经理。当时,他刚刚进入鱼山岛不到五个月。我看到他原先白皙的脸颊晒红了,因上火而起泡的嘴唇上还有鲜血在渗出,就连眼镜框上的那层镀金镶边也被海风吹掉了颜色,但他那炯炯如炬的眼睛,却始终盯在了施工图纸上。
不远处,项目部施工经理李吉祥从加工厂跑了过来,原来他指挥吊车把预制完成的一批地下管道,运到了施工现场。雨水夹杂着汗水,从他的安全帽里顺着头发滴落,蓝色的工装早已湿透,在挖掘机灯光的照耀下,一缕缕蒸汽在他身上升起,那是他跑出来的热量在散发。我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就被李吉祥的手机铃声打断了。
“乙烯裂解炉区地下管网施工需要增加六名焊工;冷区地沟明天早晨九点之前必须挖完;急冷区钢结构到货了,马上派车连夜到码头拉回来,现场急用……”望着从我身边再次奔跑而去的李吉祥,我也拿着相机跑着跟了过去。
岛上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让乙烯项目建设充满着艰难险阻,施工难题就像“按下葫芦又起瓢”一样接踵而来。有着近40年工程建设经历的项目党支部书记朱长东,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每天在现场来回无数次奔跑着,去解决施工技术难题,这让他的膝盖里充满了积液,一到阴雨天就隐隐作痛,走起路来就疼得更厉害了。但朱长东始终不吭声,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是项目党支部书记,解决项目建设中的一切困难,他必须跑在最前面。
然而,鱼山岛上坚硬的磐石,让乙烯装置地下管网施工寸步难行。每挖一米地沟,都需要参建员工付出沉重的代价。朱长东和王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倒要看看岛上的岩石硬,还是我们的骨头硬,只要大家伙齐上阵,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今晚就一定能够挖通裂解炉区到急冷区的地下管网大沟,党员先冲上去。”王坤、朱长东各自拿起镐头,相继跳进了地沟里。夜里,岛上的风越刮越狂,雨越下越大,装置区内的8面党员突击队大旗在呼呼作响,8名党员已经在地沟里连续作战了6个小时。
第二天凌晨1点,裂解炉区到急冷区的地下管网大沟提前3天挖通。然而王坤来不及喘口气,就红着眼圈,拖着疲惫的身躯拿起手机告诉李吉祥,天亮之后地下管道安装施工要全面展开。他用沙哑的嗓音告诉我,在这个岛上干项目就要争分夺秒,容不得有任何耽搁。
22个月后,捷报传来,中石化炼化工程十建公司在鱼山岛上承建的首套大乙烯装置高质量完工,并产出合格产品,受到了业主、设计等单位的高度称赞。听到这个消息,我的脑海里再次浮现出王坤和项目团队成员在岛上风雨中,来回奔跑的场景,那是中石化“铁军”最美的样子。
转眼五年过去了,我再次走进了鱼山岛。当年项目建设的磅礴场面少了许多,但岛上也变得越来越繁华了,超市、饭馆、旅店如雨后春笋般涌了出来,员工们也不再为当年生活物资紧缺而发愁。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项目建设团队没有停止奔跑的姿态,先后建成了浆态床渣油加氢、高压聚乙烯等多个石化项目。
走进生产装置,我看到了如林的塔器设备,听到了压缩机的轰鸣,它们似乎在回忆着前世所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感谢着眼前的这群“蓝工装”,让它们变成了光辉的今生。
在不远处的PO/SM(环氧丙烷/苯乙烯)联合装置项目建设工地上,我又一次听到了那熟悉的声音。现任项目经理、党支部书记姜隆官正在和项目主任王坤、原支部书记朱长东,讨论着工艺管道试压方案。原来,鱼山岛上项目建设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新一代年轻人手里。
这五年里,从鱼山岛走出去的员工,有的在海外项目中成为总工程师,有的在国内炼油和乙烯工程建设中成为项目经理。遥望着岛外海面上来往的船只,王坤深情地说:“从鱼山岛出去的同事们,很多成了项目建设的栋梁之才,这是他们在这个岛上奔跑出来的结果。”
第二天傍晚,我就要离开鱼山岛。当车子再次驶进跨海公路时,一轮明月从身后升起,月下鱼山岛上璀璨的灯火照耀着波光粼粼的海面,与天空中的点点繁星遥相呼应。如果五年前的那位画家再次来到岛上,我想他会画出一幅最美的鱼山画卷,画卷里一定会有“蓝工装”向前奔跑的样子……(十建公司 田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