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浅浅的“薄纱”照射到大地,看着温暖极了,是冬日难得一见的晴天,但一打开窗子,冷冽的寒风还是急不可待地钻进屋子的角角落落,让人不禁打起寒战。膝边的暖气片热乎乎的,努力驱散着寒气,让小屋始终暖洋洋。在我家里暖气片还有一个作用,便是为酒酿铺设温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绿蚁新醅酒”指的就是酒酿。酒酿,又称醪糟、甜酒、米酒,是我国江南地区传承千年的风味小吃。
我想要一尝酒酿的滋味,不仅是想要以“味”解乡愁,还想一尝白居易笔下的“绿蚁新醅酒”。于是我便上手做了起来,米饭已经有了,容器选了既具密封性又具可视性的酸奶盒。现在缺少最重要的一样东西——甜酒曲,甜酒曲是酒酿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剂。我便激动地前往小商店去寻找那小小一袋的甜酒曲,它总是在商店不起眼的角落,有了它我便开启了制作之旅。
我回忆着母亲制作酒酿的步骤,亦步亦趋地学着做了起来。洗净容器,晾干水分;温米饭倒入容器,再浇入些许凉水搅散;撒入甜酒曲适量,不断搅拌,让每一粒米都能受到甜酒曲的“青睐”;轻轻压实搅拌好的米,在中间留一个两指宽的“酒眼”,方便观察“出水”情况;最后盖紧盖子密封好,一盒酒酿便会在数日后散发清香。
在我看来,一罐清香四溢的酒酿只需这样简单几步便能得到。但是直到两天后我告诉母亲我做了酒酿,母亲面露欣喜又充满担忧地问:“甜酒曲放了多少?发酵几天了?现在出水情况怎么样?”这一连串的问题把我问蒙了,我开始回忆做酒酿的一个个小细节,甜酒曲是凭着感觉随性放的、发酵两天有余、“酒眼”处已有溢出的汁液。
看着情况不错的样子,可我还是担心,担心甜酒曲放多了,发酵过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盖子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看有没有达到预期,但又担心打开过早,还没有完全发酵好。在万般纠结下我小心翼翼、满怀期待地打开了盖子,一股浓郁的醇香扑面而来,我心想它一定是成功的!粒粒珠玑的米粒,整整齐齐地簇拥在一起,微微浑浊的汁液争先恐后地从小孔里涌出来,拿起小勺从“酒眼”里舀出一勺浑浊的汁液轻轻抿了一口,只觉口感醇香,回味怡畅,忍不住想要接着再来几口。
我想我做的酒酿还是成功的,我体会到了“绿蚁新醅酒”的滋味,但想必和白居易笔下的酒酿还是要逊色很多,酒酿讲究古法制作,即用糯米来制作,而我是用大米来制作,想来口感上肯定稍显清淡。以“味”解乡愁愿望也是破灭的,尝了这一口滋味使我更加想念母亲所做的酒酿滋味。人们对于味道的记忆总是执着的,儿时的味道总是在背井离乡后令人有着更加“痴迷”的怀念。(塔河炼化 洪雨婷)